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含氟醚降解方法和含氟醚废水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18-12-21 16:59:40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03.07.23

  公开(公告)日2004.03.24

  IPC分类号C02F1/58; C02F1/66

  摘要

  公开了一种具有通式R1-O-R2的含氟醚的降解方法,其中,R1是至少具有一个氟原子的C1-C4氟取代的烷基、至少具有一个氟原子的C1-C4氟取代的烯基;R2是C1-C4直链或支链烷基;它包括在碱的存在下在升温下使所述含氟醚降解,最终形成含碳酸盐、氟化金属盐、醇和水的溶液;加入的碱与含氟醚化合物中氟原子的当量比不低于1∶1。还公开了一种含有该含氟醚废水的处理方法。

  権利要求書

  1.一种具有如下通式的含氟醚的降解方法:

  R1-O-R2

  其中,R1是至少具有一个氟原子的C1-C4氟取代的烷基、至少具有一个氟原 子的C1-C4氟取代的烯基;R2是C1-C4直链或支链烷基;

  它包括在碱的存在下在升温下使所述含氟醚降解,最终形成含碳酸盐、氟化 金属盐、醇和水的溶液;所述碱与含氟醚化合物中氟原子的当量比不低于1∶1, 较好不小于为1.2∶1,最好不小于1.5∶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R1选自至少具有一个氟原子的异 丁烯基或异丁基、1,1-二氟异丁烯基、2-甲基-1-丙烯基、1-氟-2-甲基-1-丙烯基、 2-甲基-2-丙烯基、全氟2-甲基-2-丙烯基等;最好是β-氢八氟异丁基、七氟异丁烯 -1基、1,1-二氟异丁烯基、1-氟-2-甲基-1-丙烯基、全氟2-甲基-2-丙烯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选自周期表IA族或IIA 族元素形成的碱;较好为氢氧化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镁、氢氧化钡、 氢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钾;优选氢氧化钾和碳酸钾。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温度为100-1500℃, 较好为200-1000℃,更好为250-850℃。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氟醚包括八氟异丁基 甲醚。

  6.一种全氟异丁烯的处理方法,它包括:

  1)用通式R2OH的醇吸收全氟异丁烯,R2是C1-C4直链或支链烷基;

  2)向所述吸收液或含氟醚废水中加入适量的碱或碱的溶液,在升温下使吸 收液中所含的八氟异丁基醚、七氟异丁烯醚及其衍生物降解成含碳酸盐、氟化金 属盐、R2OH醇和水的溶液。

  3)分离所述碳酸盐、氟化金属盐、醇和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它还包括:

  4)所述醇再用作吸收全氟异丁烯的步骤;

  5)所述水再用于配制碱的溶液的步骤。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选自周期表IA族或IIA族 元素形成的碱;较好为氢氧化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镁、氢氧化钡、 氢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钾;优选氢氧化钾和碳酸钾。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加入适量的碱或碱的溶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 入的碱与含氟醚化合物中氟原子的当量比不低于1∶1;较好不小于1.2∶1,最好 不小于1.5∶1。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温度为100-1500 ℃,较好为200-1000℃,更好为250-850℃。

  说明书

  含氟醚的降解方法和含氟醚废水的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氟醚的降解方法以及含氟醚废水的处理方法,本发明还涉 及四氟乙烯热解法生产六氟丙烯过程中形成的副产品的环保型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含氟烯烃的制造过程中,尤其是热解法由四氟乙烯生产六氟丙烯的过程 中,都会形成除产物以外的全氟烯烃副产物(如全氟异丁烯、全氟丁烯-1、全 氟环丁烷全氟丁烯-2、全氟丁二烯等)。例如,在热解法由四氟乙烯生产六氟 丙烯的过程中,副产品主要为全氟异丁烯(简称为PFIB,占副产物的50-70%)。

  全氟异丁烯(PFIB)分子中β位的CF3强吸电子效应,导致其C=C双键的亲电 性大大超过全氟丁烯-1、全氟丁烯-2、六氟丙烯、四氟乙烯分子中的C=C双键, 因此表现出全氟异丁烯(PFIB)化学活性大、毒性(Lct50为0.87mg min/L)比光 气大十倍,而且易挥发(沸点为6.4℃),无嗅无味,一旦泄漏于空气中不易被 发现,曾多次报道发生人员中毒伤亡事故。全氟异丁烯(PFIB)属于亲肺性剧毒气 体,目前医疗水平对吸入全氟异丁烯(PFIB)气体所致急性肺损伤,仍缺乏特效治 疗手段。

  因此现有的四氟乙烯热解法生产六氟丙烯生产工艺,都是采用低级醇(例如 甲醇)高选择性地与裂解气中的全氟异丁烯反应,高收率地生成中等毒性的、液 体的含八氟异丁基甲基醚的醇溶液,将剧毒的全氟异丁烯消灭在四氟乙烯裂解法 生产六氟丙烯的生产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六氟丙烯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因此现有的安全的四氟乙烯裂解法生产六氟丙烯的生产工艺会产生含八氟 异丁基甲基醚、七氟异丁烯甲基醚、全氟丁烯-1、全氟丁烯-2、六氟丙烯、四氟 乙烯等氟化物的醇(例如甲醇)溶液,这种溶液简称为全氟异丁烯醇吸收液。全 氟异丁烯醇吸收液成分复杂,综合利用难度大,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是焚烧,这 无疑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由于八氟异丁基甲基醚和七氟异丁烯甲基醚存在分子极化现象,导致八氟异 丁基甲基醚和七氟异丁烯甲基醚在水中有溶解度。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八 氟异丁基甲基醚和七氟异丁烯甲基醚及其衍生物等有机氟化物、氟化钾、甲醇等 的废水。这种废水成分复杂,不但含少量的有机氟醚类化合物、可溶于水的无机 氟化金属盐,而且含有机物甲醇,其浓度大大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废水 中含有的有机氟化物是有毒的、而且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因此这种废水不能 直接排放,必须经过处理或综合利用。

  根据过去处理复杂的有机氟废水经验,可以按废水中的成分分类,进行分级 处理。因此需要对过去的有机氟工业废水处理方法进行回顾。

  我们在制造和使用有机氟产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含氟废水。在二氟一 氯甲烷热解法生产四氟乙烯的过程中产生酸性氟氯废水,早期酸性氟氯废水是通 过碳酸钙矿石粉或石灰池处理后排放;现在环保的处理酸性氟氯废水方法,不但 以回收无机氟化物形式回收元素氟,而且废水都是循环使用。

  Hsinchu的美国专利US 6,235,203使用结晶的方法从废水中提取游离的氟离 子,它包括使用结晶技术从含氟离子的废水中提取氟化物。废水进入混有冰晶石 (Na3ALF6)结晶的流动床中。再按比例分别加入含有钠和铝的水溶液,在冰晶 石的晶种表面又析出冰晶石结晶。这样废水通过结晶流动床得到处理,取得初步 处理水和冰晶石淤泥(含<10%水),初步处理水返回使用。发明人认为,这是 一个非常方便的综合利用方法。

  美国专利US 6,413,417推荐一种处理含(游离氟离子)氟化物废水的方法和 设备。含氟废水进入装有氢氧化钙的主要处理槽,再经过聚合氯化铝的处理槽、 调质槽、浓缩槽、硅藻土处理槽,同时处理后的废水返回使用;从浓缩槽中排出 淤泥(主要是氟化钙)。这是一种经济的、环保的处理无机氟化物废水的方法。

  虽然上述两篇文献均可用于处理含八氟异丁基甲基醚、七氟异丁烯甲基醚、 氟化钾和醇(如甲醇)等的废水中的氟化钾(无机氟化物),但是它们均需要建 立一套昂贵的专门设备,从而提高了生产成本。

  含氟化合物有许多杰出的特点,在许多场合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使用中或使 用后会产生废弃物。电子器材生产厂使用含氟化合物蚀刻硅芯片,但在制造电子 元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氟化物、过氧化氢、磷化物和有机物(主要是低级醇、 酮)的废水,这种废水显然是不能直接排放。

  转让给日本Sharp Kabushiki Kaisha公司的Yamasaki和Kazuyuki的美国专 利US 6,063,279中提出同时处理含氟化物(可溶性氟化盐)、过氧化氢、磷化物 和有机物(主要是低级醇、酮)的废水的方法。它包括先让酸性废水通过二只填 充碳酸钙矿石的槽,使废水中的无机氟化物(可溶性氟化盐)与碳酸钙矿石反应 生成氟化钙;含氟化钙的废水经过曝气和搅拌流入好氧微生物繁殖槽,使有机物 得到处理;从第六只槽中返回的厌氧微生物淤泥在第四只槽中与废水作用,处理 过氧化氢;接着在废水中加入少量石灰乳,处理磷酸盐和少量游离的氟离子;在 第五只槽中使用毛、棉等织物促使废水絮凝;废水中的絮凝物在第六只槽中沉淀 分离,同时被排出。这种低运转费用、低维修费用的化学-生化处理废水工艺和 设备,可以同时处理含氟化物(可溶性氟化盐)、过氧化氢、磷化物和有机物(主 要是低级醇、酮)的废水。

  同一受让人的美国专利US 6,217,765对美国专利US 6,063,279所涉及的技术 和设备进行完善,对相应的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进行修改,使之有能力处理含氟 化物(可溶性氟化盐)、氮化物和有机物的废水。

  但是美国专利US 6,063,279所涉及的废水经过多槽处理后,在第五槽中在诱 导物的作用下才发生絮凝,废水中的絮凝物在第六只槽中才能沉淀分离,说明这 类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是处理低污染物浓度的废水,或者需用大量处理后的废水 循环。

  在某些含氟烯烃的制备过程中(例如由四氟乙烯热解形成六氟丙烯过程中) 形成的废液含有最高达5%的含氟醚(主要是含八氟异丁基甲基醚、七氟异丁烯 甲基醚),还含有1-40%的氟化钾、1-50%的甲醇等,同时含有有机氟化物和无 机氟化物。显然这种废液超出了上述美国专利的处理范围。

  另外,生化处理废水需要微生物可以生存的环境,也要求污染物浓度不能太 高,否则微生物将难以承受恶劣的环境而死亡。并且还需要及时分析废水中微生 物生存所必需的氮、磷、钾、有机物、维生素等物质的含量,保持各类物质的平 衡。氟不是微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化学物质,因此应该预先除去。

  美国专利US 5,986,160提出使用O3毁坏危险的有机化合物,如二噁英、 三氯甲烷等。O3是O2的同分异构体,是强氧化剂,其氧化电位是2.07,在氧化 降解污染物时可以快速分解出氧化能力很强的活性基团OH·自由基。该文献推荐 以氟碳化合物为溶剂与危险的有机化合物混合,可以提高O3在氟碳化合物和有 机化合物混合液体中的浓度,促使O3毁坏危险的有机化合物的能力提高。这意 味着氟碳化合物可以抵抗O3的氧化能力。

  但是,O3可以氧化含双键的氟碳化合物,如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全氟异 丁烯、七氟异丁烯甲基醚等。美国专利US 4,960,947提出使用O3在常温、常压 下氧化七氟异丁烯甲基醚,制取六氟丙酮水合物,说明在一般条件下O3较难进 一步氧化六氟丙酮水合物。六氟丙酮对热稳定,于550-625℃才开始热解,因此 六氟丙酮是难降解的有机氟化合物。如果用O3处理含氟醚(例如七氟异丁基甲 基醚)的废水,会生成更难降解的六氟丙酮,这是环保工程中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同时O3是剧毒性的气体,产生和使用O3都需要高技术、高投资。

  Susumu Misaki在 氟化学杂志(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29(1985)471- 474)上公开了一种α-甲基六氟异丁酰氟的制备方法,它采用甲氧基全氟异丁烯 (即八氟异丁基甲基醚)为原料在相转移催化剂的存在下经一系列反应制得α-甲 基六氟异丁酰氟。其中,在碱(如氢氧化钾)的存在下,先通过下述反应使八氟 异丁基甲基醚降解成七氟异丁烯甲基醚和2-三氟甲基-3-甲氧基-1-全氟丙烯:

  (CF3)2CHCF2OCH3→(CF3)2C=CFOCH3+CF2=C(CF3)CF2OCH3

  但是,该文献并未提到七氟异丁烯甲基醚及其另一副产品2-三氟甲基-3-甲 氧基-1-全氟丙烯是否能用碱进一步降解,它未意识到应该控制碱的用量以免影响 产物的稳定性。

  鉴于现有技术目前的状况,需要开发一种含氟醚的降解方法,以便能处理含 氟烯烃制造过程中形成的废液;还需要开发一种完善含氟烯烃(尤其是四氟乙烯 热裂法生产六氟丙烯)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全氟异丁烯甲醇吸收液的处理方法。 该方法的形成,使含氟醚的废液或废水得到了有效处理和控制,从而能顺应日趋 严格的氟化工的环保要求。

  发明的内容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人经过大量研究,惊奇地发现在与氟原 子相比过量碱的存在下含氟醚存在深度脱氟的串联反应。本发明就是在该发现的 基础上完成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具有如下通式的含氟醚的降解方法:

  R1-O-R2

  其中,R1是至少具有一个氟原子的C1-C4氟取代的烷基、至少具有一个氟原 子的C1-C4氟取代的烯基;R2是C1-C4直链或支链烷基。

  它包括在碱的存在下在升温下使所述含氟醚降解,最终形成含碳酸盐、氟化 金属盐、醇和水的溶液;加入的碱与含氟醚中氟原子的当量比不低于1∶1。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了一种含氟烯烃(尤其是四氟乙烯热裂法生产六氟 丙烯)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全氟异丁烯的处理方法,它包括:

  1)向含全氟异丁烯的副产物中加入通式为R2OH的醇,形成醇吸收液,R2 为C1-C4直链或支链烷基;

  2)向所述吸收液中加入碱,在升温下使所述吸收液中所含的八氟异丁基 醚、七氟异丁烯醚及其衍生物降解成含碳酸盐、氢氟酸盐、R2OH醇和水的溶液, 加入的碱与含氟醚中氟原子的当量比不低于1∶1;

  3)分离所述碳酸盐、氢氟酸盐、醇和水;

  4)循环所述醇作为吸收全氟异丁烯的吸收剂;

  5)循环所述水用于配制碱的溶液。

  实施发明的较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具有如下通式的含氟醚的降解方法:

  R1-O-R2

  其中,R1是至少具有一个氟原子的C1-C4氟取代的烷基、至少具有一个氟原 子的C1-C4氟取代的烯基;R2是C1-C4直链或支链烷基。

  R1的例子有至少具有一个氟原子的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 基、叔丁基及其氟取代的衍生物;至少具有一个氟原子的乙烯基、1-丙烯基、2- 丙烯基、1-甲基乙烯基、1-丁烯基、2-丁烯基、3-丁烯基、1-甲基-1-丙烯基、2- 甲基-1-丙烯基、1-甲基-2-丙烯基、2-甲基-2-丙烯基、1-乙基乙烯基及其氟取代的 衍生物等等。

  较好的R1基团有至少具有一个氟原子的异丁烯基或异丁基、1,1-二氟异丁烯 基、2-甲基-1-丙烯基、1-氟-2-甲基-1-丙烯基、2-甲基-2-丙烯基、全氟2-甲基-2- 丙烯基等。最好是β-氢八氟异丁基、七氟异丁烯-1基、1,1-二氟异丁烯基、1-氟- 2-甲基-1-丙烯基、全氟2-甲基-2-丙烯基。

  在本文中,术语“氟取代的衍生物”是指烃基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 形成的衍生物、多个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形成的衍生物或全部氢原子被氟原子取 代形成的衍生物。

  R2基团的较好例子有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和叔丁基等。 较好是甲基和乙基、最好是甲基。

  本发明方法采用碱或碱的溶液降解含氟醚。所述碱无特别的限制,只要它能 使含氟醚降解即可。但是,从产物的可分离度考虑,所述碱较好是周期表IA族 或IIA族元素形成的碱或强碱弱酸盐。例如氢氧化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 氧化镁、氢氧化钡、氢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钾等等。由于最终产物氟化钾具有 较高的市场价值,因此优选使用氢氧化钾和碳酸钾。

  碱的加入量应使得所述降解反应始终在以含氟醚化合物中氟原子计过量碱 的存在下进行。也就是说,例如当八氟异丁基甲醚在以含氟醚化合物中氟原子计 过量碱作用下降解成七氟异丁烯甲醚后,反应混合物中碱的含量应能使所述七氟 异丁烯甲醚的降解反应是在以含氟醚化合物中氟原子计过量碱的存在下进行,随 后的反应步骤亦如此,直至形成氟化金属盐。

  在本发明的一个较好实例中,加入的碱与含氟醚化合物中氟原子的当量比不 小于1∶1。在本发明另一个较好实例中,所述加入的碱与含氟醚化合物中的氟原 子的当量比不小于1.2∶1,较好不小于1.5∶1。

  在碱性条件下含氟醚的降解温度无特别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 读了本发明说明书公开的内容后可容易地根据具体的含氟醚和碱情况,确定采用 的加热温度。在本发明的一个较好实例中,所述加热温度为100-1500℃,较好为 200-1000℃,更好为250-850℃。

  在本发明的一个较好实例中,所述含氟醚包括具有如下结构式的八氟异丁基 甲醚:

  (CF3)2-CH-CF2-O-CH3

  它与氢氧化钾在200-300℃的温度下反应:

  (CF3)2CHCF2OCH3+KOH-→K2CO3+KF+H2O+CH3OH

  降解成有用的无机盐。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较好实例中,所述含氟醚包括七氟异丁烯醚,它与氢氧化 钾发生如下反应:

  (CF3)2C=CFOCH3+KOH-→K2CO3+KF+H2O+CH3OH

  降解成有用的无机盐。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较好实例中,所述含氟醚包括如下结构的含氟醚,它与氢 氧化钾发生如下反应:

  CF2=C(CF3)CF2OCH3+KOH-→K2CO3+KF+H2O+CH3OH

  降解成有用的无机盐。

  本发明的降解反应可以在任选的平衡压力下进行,也就是说可以是反应温度 的平衡压力,也可以是过热液体的平衡压力,只要有利于含氟醚降解反应的经济 性即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可以容易地确定所述的压力。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了一种含氟烯烃(尤其是四氟乙烯热裂法生产六氟 丙烯)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全氟异丁烯的处理方法,它包括:

  1)向含全氟异丁烯的副产物中加入通式为R2OH的醇,形成醇吸收液,R2 为C1-C4直链或支链烷基;

  所述含全氟异丁烯的副产物在与通式为R2OH的醇接触后,会形成八氟异丁 基醚、七氟异丁烯醚、以及其它含氟醚。例如,当所述醇是甲醇时,所述醇吸收 液中可含有八氟异丁基甲醚、七氟异丁烯甲醚、CF2=C(CF3)CF2OCH3、1-50% 甲醇、1-40%氟化金属盐。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四氟乙烯裂解法生产六氟丙烯过程的安全性,限制 全氟异丁烯可能的泄漏点,可以采用二种甲醇选择性吸收全氟异丁烯的工艺技 术:甲醇前吸收工艺和甲醇后吸收工艺。

  用醇(例如甲醇)吸收占副产品量一半以上(例如占50-70%)剧毒的八氟 异丁烯是现有技术已知的方法。在醇吸收液中,所述八氟异丁烯形成八氟异丁基 醚(例如在以甲醇为吸收剂时,它是八氟异丁基甲醚)、七氟异丁烯醚(在以甲 醇为吸收剂时,它是七氟异丁烯甲醚)及其衍生物。但是,在用醇,例如甲醇, 吸收八氟异丁烯形成八氟异丁基甲醚及其衍生物以后,现有的方法是焚烧处理。 这种方法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还浪费了宝贵的化工资源。

  本发明方法的特征在于:

  2)向所述吸收液中加入碱,在升温下使所述吸收液中所含的八氟异丁基 醚、七氟异丁烯醚及其衍生物降解成含碳酸盐、氢氟酸盐、用通式为R2OH的醇 和水的溶液,R2基团如上所限定,加入的碱与含氟醚中氟原子的当量比不低于1∶ 1;

  本发明利用碱通过加热使八氟异丁基醚、七氟异丁烯醚及其衍生物降解成有 用的碳酸盐、氟化金属酸盐、可重复用于吸收八氟异丁烯的醇、以及用于配制碱 溶液的水,从而避免了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并有效利用了八氟异丁烯醚副产 品,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用于吸收八氟异丁烯的醇的较好例子有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 异丁醇和叔丁醇等。较好是甲醇和乙醇、最好是甲醇。

  本发明方法采用碱降解含氟醚。所述碱无特别的限制,只要它能使八氟异丁 基醚降解即可。但是,从产物的可分离度考虑,所述碱较好是周期表IA族或IIA 族元素形成的碱或强碱弱酸盐。例如氢氧化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镁、 氢氧化钡、氢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钾等等。由于最终产物氟化钾具有较高的市 场价值,因此优选使用氢氧化钾和碳酸钾。

  碱的加入量应使得所述降解反应始终在以含氟醚化合物中氟原子计过量碱 的存在下进行。也就是说,例如当八氟异丁基醚在以含氟醚化合物中氟原子计过 量碱的作用下降解,反应混合物中碱的含量应能使所述降解物可以始终在以含氟 醚化合物中氟原子计过量碱的存在下进行进一步降解反应,随后的反应步骤亦如 此,直至含氟醚完全降解。

  在本发明的一个较好实例中,加入的碱与八氟异丁基醚、七氟异丁烯醚及其 衍生物化合物中氟原子的当量比不小于1∶1。在本发明另一个较好实例中,所述 碱与氟化醚化合物中的氟原子的当量比不小于1.2∶1,较好不小于1.5∶1。

  八氟异丁基醚、七氟异丁烯醚及其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发生降解,其温度无 特别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发明说明书公开的内容后可容易 地根据具体的八氟异丁基醚、七氟异丁烯醚及其衍生物和碱的情况,确定使用的 加热温度。在本发明的一个较好实例中,所述加热温度为100-1500℃,较好为 200-1000℃,更好为250-850℃。

  3)分离所述碳酸盐、氢氟酸盐、醇和水;

  本发明方法采用的分离方法可以是本领域众所周知的方法,例如,分馏、重 结晶、过滤分离等。

  4)循环所述醇作为吸收全氟异丁烯的吸收剂。

  5)循环所述水用于配制碱的溶液。

  由于本发明将所述醇循环至四氟乙烯热裂法生产六氟丙烯生产过程中加醇 吸收段。发明方法中最终产物中的醇与用于吸收八氟异丁烯的醇相同,因此,在 工艺步骤中这种醇可重复使用。与现有的焚烧法相比,理论上说无需添加新的醇 就可使本发明制造方法循环运行。从而节约了运行成本。

  本发明方法还可包括用反应形成的水和回收水配制碱溶液,从而补充在运行 中需要的水。

  本发明方法的优点在于:

  1.设备投资低;

  2.工艺操作性强、操作费用低;

  3.完全回收氟化金属盐(如氟化钾)和醇(如甲醇),化废为宝,提高经济效 益;

  4.废水经过处理,可以返回使用;

  5.完全综合利用,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不向环境排放难以降解的有机氟 化合物,避免了环境污染。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