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污水地下渗滤与中水回用技术

发布时间:2019-3-5 14:37:32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1996.07.11

  公开(公告)日1999.01.27

  IPC分类号C02F9/00

  摘要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其特征是生活污水经由下水道阴井、格栅井、多级沉淀池、压送泵槽构成的预处理部分,送至含有第一配水槽、第二分配水槽、布水管、散水管和特殊土壤构成的渗滤部分,通过地下全封闭运行所得渗滤水引至具有集水池、离心泵房的集水部分,其离心泵房的出水可作为中水进行各种回用。本发明采用污水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方法,可节约大量污水输送设备与费用且缓解水资源不足问题。系统建于地下,保护地表景观与周围环境。

  権利要求書

  1.一种污水地下渗滤与中水回用技术,其特征是生活污水经由下水道阴井、 格栅井、多级沉淀池、压送泵槽构成的预处理部分,送至含有第一配水槽、第二 配水槽、布水管、散水管和特殊土壤构成的渗滤部分,通过地下全封闭运行所得 渗滤水引至具有集水池、离心泵房的集水部分,其离心泵房的出水可作为中水进 行各种回用。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地下渗滤与中水回用技术,其特征是格栅井为长 漏斗形有格栅、档板、沉沙坑进出水口组成;格栅间距为2~5cm格栅井中间设挡 板,下面有沉坑。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地下渗滤与中水回用技术,其特征是散水管周围 由φ40~60mm砾石包围,砾石外罩网状膜,网孔<1.5mm,上方由特殊土壤组成,厚度 为100~500mm,特殊土壤为普通土壤加入10~20%的炉灰和泥炭等填充物构成,用 以调整土壤C/N比。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地下渗滤与中水回用技术,其特征是所述配水槽 为设有进水口、出水口和溢流阀的全封闭结构,槽内设有挡板、整流板和量水堰, 其挡板下边距槽底间留有50~150mm缝隙,与槽底相接的整流板面开有若干φ20 ~30mm的孔洞,量水堰为与槽底相接的三角形量水堰;所用第一配水槽为60度角, 第二配水槽为30度角。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地下渗滤与中水回用技术,其特征是与集水池相 连的集水管为PVC管或陶土管,PVC管径φ160mm,上钻6排孔,孔径φ10mm,孔之间交 叉排列,下方留30mm高空位,其余部分6排孔均匀分布,陶土管插接方式联接,下铺 防水薄膜,周围填充φ50~120mm砾石,宽2000mm,高500mm外罩网状膜网眼 <1.5mm。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地下渗滤与中水回用技术,其特征是集水管外设 砾石沟或防水薄膜与砾石配合而成,两侧为30°坡度集水翼,内填φ80~120mm砾 石,纵向坡度>1/200。

  说明书

  污水地下渗滤与中水回用技术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是污水处理与中水回收再利用相结合的水处 理与水回收技术。

  国内外目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通常采用集中处理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污水 收集与输送费用,城市污水处理一般采用的活性污泥法,带来的缺点是基建费用与 运行费用高,能源消耗大,出水中氮、磷等污染物去除率低。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可使基建与运行费用较低, 节约能源,中水水质优良的污水处理技术。

  本发明根据我国的经济条件与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采用预处理 和地下渗滤系统等过程实现出水水质可满足各种回用要求,采用增加保温层和配 制特殊土壤等独特技术措施,可保证系统在北方寒冷地区的连续运行与处理结果。 同时,筛选了多种新型建筑替代材料,有效地降低了建设费用,使这一技术在我 国的推广能够成为现实。予处理部分以物理过程为主,污水经过预处理进入地下 渗滤系统后,在特殊土壤介质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使污水中的污 染物质得以去除,从而获得良好的再生水水质,其特征是生活污水经由下水道阴 井、格栅井、多级沉淀池、压送泵槽构成的预处理部分,送至含有第一分配水槽、 第二分配水槽、布水管、散水管和特殊土壤构成的渗滤部分,通过地下全封闭运 行所得渗滤水引至具有集水池、离心泵房的集水部分,其离心泵房的出水可作为 中水进行各种回用。这种污水回用技术加强了予处理的处理强度,其下水道阴井、 格栅井主要去除较大的杂物,设置的沉淀池降低污水中的污染负荷,其目的是将 污水在预处理部分中得到较好的处理,保证地下渗滤系统的出水质量和该系统的 运行寿命。

  本发明采用污水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方法,可节约大量污水输送 设备与费用,且缓解水资源不足问题。本发明属于自然处理方法,具有基建与运 行费用低,节约能源,中水水质优良,可用于多种回用用途的优点,同时系统建 于地下,保护地表景观与周围环境。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