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400-000-2365

污水量大幅波动用处理方法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时间:2019-10-16 13:59:27

污水处理专利技术

  申请日2019.06.24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IPC分类号C02F3/30

  摘要

  一种适用于污水量大幅波动的处理装置,包括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深度脱氮反应区、沉淀池、出水槽和浓缩池,其中,厌氧池接进水管,厌氧池与缺氧池之间以上部开有过水孔的隔板连接,缺氧池与好氧池之间以下部开有过水孔的隔板连接,好氧池末端设置有用于将混合液提升至缺氧池前端的混合液回流管和用于将混合液提升至深度脱氮反应区的提升管,在深度脱氮反应区内设置有导流板和集水堰,集水堰通过处理水输送管道连接沉淀池内的竖向中心管,沉淀池上部与出水槽连接汇入完成沉淀的处理水,该装置可依靠生物反应区变水位运行,缓冲自流进入污水处理设备的水量波动,确保在不设水量调节设施条件下污水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保障设备的污水处理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适用于污水量大幅波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池Ⅰ、缺氧池Ⅱ、好氧池Ⅲ、深度脱氮反应区、沉淀池Ⅵ、出水槽Ⅶ和浓缩池Ⅷ,其中,所述厌氧池Ⅰ接进水管(1),厌氧池Ⅰ与缺氧池Ⅱ之间以上部开有过水孔的隔板一(2)连接,缺氧池Ⅱ与好氧池Ⅲ之间以下部开有过水孔的隔板二(3)连接,好氧池Ⅲ末端设置有用于将混合液提升至缺氧池Ⅱ前端的混合液回流管(7)和用于将混合液提升至深度脱氮反应区的提升管,在深度脱氮反应区内设置有导流板和集水堰,导流板与提升管平行布置,集水堰与提升管分别处于深度脱氮反应区的两端,集水堰通过处理水输送管道(11)连接沉淀池Ⅵ内的竖向中心管(11-1),沉淀池Ⅵ上部与出水槽Ⅶ连接汇入完成沉淀的处理水,底部通过污泥排放管(14)连接浓缩池Ⅷ,浓缩池Ⅷ与厌氧池Ⅰ之间采用隔板三(17)完全分离,在隔板三(17)上部设置有用于将浓缩污泥输送至厌氧池Ⅰ的污泥回流管(18),以保证生物反应系统维持适当的活性污泥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污水量大幅波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Ⅰ、缺氧池Ⅱ和浓缩池Ⅷ设置在好氧池Ⅲ的中央并以隔板隔开,即所述好氧池Ⅲ呈U形,出缺氧池Ⅱ的混合液进入好氧池Ⅲ的端部并流入两侧,所述混合液回流管(7)有两个,对称设置在好氧池Ⅲ两侧末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适用于污水量大幅波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液回流管(7)的回流量为150~2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污水量大幅波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Ⅲ底部设置有布气管(4)以及与布气管(4)连接的曝气盘(5)和曝气管(6),所述曝气盘(5)为刚玉曝气盘,气水比为3~4: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污水量大幅波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脱氮反应区有两个,分别为深度脱氮反应区Ⅳ和深度脱氮反应区Ⅴ,所述提升管有两个,分别为连接好氧池Ⅲ一侧末端与深度脱氮反应区Ⅴ的提升管一(8-1)和连接好氧池Ⅲ另一侧末端与深度脱氮反应区Ⅳ的提升管二(8),所述导流板有两个,分别为位于深度脱氮反应区Ⅴ中的与提升管一(8-1)平行布置的导流板一(9-1)和位于深度脱氮反应区Ⅳ中的与提升管二(8)平行布置的导流板二(9),所述集水堰有两个,分别为位于深度脱氮反应区Ⅴ中的与提升管一(8-1)处于两端的集水堰二(10)和位于深度脱氮反应区Ⅳ中的与提升管二(8)处于两端的集水堰一(10-1),集水堰二(10)和集水堰一(10-1)分别通过处理水输送管道(11)连接竖向中心管(1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适用于污水量大幅波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脱氮反应区Ⅳ的底部通过污泥提升管一(16)连接浓缩池Ⅷ,深度脱氮反应区Ⅴ的底部通过污泥提升管二(15)连接浓缩池Ⅷ。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适用于污水量大幅波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脱氮反应区Ⅳ和深度脱氮反应区Ⅴ通过提升管一(8-1)和提升管二(8)的间歇提升混合液来实现交替运行,且深度脱氮反应区Ⅳ和深度脱氮反应区Ⅴ保持恒定水位运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适用于污水量大幅波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替运行的运行周期为4h,其中进水2h,曝气1.5h,静沉0.5h。

  9.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适用于污水量大幅波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槽Ⅶ的出水口(13)设置有管道式紫外消毒器(12),所述浓缩池Ⅷ的底部设置有连向外部的剩余污泥排放管(19) 。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污水量大幅波动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Ⅰ、缺氧池Ⅱ、好氧池Ⅲ的运行水位根据来水量和处理能力的差异实现变水位运行,即,当进水量大于处理能力时,运行水位逐步抬高;当进水量小于处理能力时,运行水位逐步降低,以此来缓冲进入设备污水量的大幅波动,保障设备稳定运行。

  说明书

  一种适用于污水量大幅波动的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污水量大幅波动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持续投入,村镇一级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已逐步实施,该类处理设施一般选取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装置。然而,受限于村镇一级污水收集管网规模小、居民用水量集中的实际情况,一般会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之前建设一个污水调节池,用于均衡水量与水质,并采用提升泵将污水定量(设备处理能力)输送至处理设备进行水中污染物的去除,保障处理设备稳定运行。这样会增加污水处理设施的工程投资;且设置的调节池需要定期的清理维护,给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带来不便。此外,由于小城镇及农村的污水一般存在有机污染物与氮磷营养盐比值较低的特点,导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不太彻底,满足不了目前严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污水量大幅波动的处理装置,污水自流进入由厌氧-缺氧-好氧处理单元组成的生物反应区进行污染物的降解,并在好氧单元的末端通过气体提升的方式以恒定流量输送至交替运行的两个深度脱氮反应区,完成水中污染物的深度去除和初步的固液分离,上清液溢流入沉淀池进一步去除悬浮物后经紫外消毒后达标排放;该装置可依靠厌氧-缺氧-好氧处理单元组成的生物反应区变水位运行,缓冲自流进入污水处理设备的水量波动,确保在不设水量调节设施条件下污水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保障设备的污水处理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污水量大幅波动的处理装置,包括厌氧池Ⅰ、缺氧池Ⅱ、好氧池Ⅲ、深度脱氮反应区、沉淀池Ⅵ、出水槽Ⅶ和浓缩池Ⅷ,其中,所述厌氧池Ⅰ接进水管1,厌氧池Ⅰ与缺氧池Ⅱ之间以上部开有过水孔的隔板一2连接,缺氧池Ⅱ与好氧池Ⅲ之间以下部开有过水孔的隔板二3连接,好氧池Ⅲ末端设置有用于将混合液提升至缺氧池Ⅱ前端的混合液回流管7和用于将混合液提升至深度脱氮反应区的提升管,在深度脱氮反应区内设置有导流板和集水堰,导流板与提升管平行布置,集水堰与提升管分别处于深度脱氮反应区的两端,集水堰通过处理水输送管道11连接沉淀池Ⅵ内的竖向中心管11-1,沉淀池Ⅵ上部与出水槽Ⅶ连接汇入完成沉淀的处理水,底部通过污泥排放管14连接浓缩池Ⅷ,浓缩池Ⅷ与厌氧池Ⅰ之间采用隔板三17完全分离,在隔板三17上部设置有用于将浓缩污泥输送至厌氧池Ⅰ的污泥回流管18,以保证生物反应系统维持适当的活性污泥浓度。

  所述厌氧池Ⅰ、缺氧池Ⅱ和浓缩池Ⅷ设置在好氧池Ⅲ的中央并以隔板隔开,即所述好氧池Ⅲ呈U形,出缺氧池Ⅱ的混合液进入好氧池Ⅲ的端部并流入两侧,所述混合液回流管7有两个,对称设置在好氧池Ⅲ两侧末端。

  所述混合液回流管7的回流量为150~200%。

  所述好氧池Ⅲ底部设置有布气管4以及与布气管4连接的曝气盘5和曝气管6,所述曝气盘5为刚玉曝气盘,气水比为3~4:1。

  所述深度脱氮反应区有两个,分别为深度脱氮反应区Ⅳ和深度脱氮反应区Ⅴ,所述提升管有两个,分别为连接好氧池Ⅲ一侧末端与深度脱氮反应区Ⅴ的提升管一8-1和连接好氧池Ⅲ另一侧末端与深度脱氮反应区Ⅳ的提升管二8,所述导流板有两个,分别为位于深度脱氮反应区Ⅴ中的与提升管一8-1平行布置的导流板一9-1和位于深度脱氮反应区Ⅳ中的与提升管二8平行布置的导流板二9,所述集水堰有两个,分别为位于深度脱氮反应区Ⅴ中的与提升管一8-1处于两端的集水堰二10和位于深度脱氮反应区Ⅳ中的与提升管二8处于两端的集水堰一10-1,集水堰二10和集水堰一10-1分别通过处理水输送管道11连接竖向中心管11-1。

  所述深度脱氮反应区Ⅳ的底部通过污泥提升管一16连接浓缩池Ⅷ,深度脱氮反应区Ⅴ的底部通过污泥提升管二15连接浓缩池Ⅷ。

  所述深度脱氮反应区Ⅳ和深度脱氮反应区Ⅴ通过提升管一8-1和提升管二8的间歇提升混合液来实现交替运行,且深度脱氮反应区Ⅳ和深度脱氮反应区Ⅴ保持恒定水位运行。

  所述交替运行的运行周期为4h,其中进水2h,曝气1.5h,静沉0.5h。

  所述出水槽Ⅶ的出水口13设置有管道式紫外消毒器12,所述浓缩池Ⅷ的底部设置有连向外部的剩余污泥排放管19

  所述厌氧池Ⅰ、缺氧池Ⅱ、好氧池Ⅲ的运行水位根据来水量和处理能力的差异实现变水位运行,即,当进水量大于处理能力时,运行水位逐步抬高;当进水量小于处理能力时,运行水位逐步降低,以此来缓冲进入设备污水量的大幅波动,保障设备稳定运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装置前端无需设置水量调节池和污水提升设备,排放量剧烈波动的生活污水可直接自流进入设备。

  2、本装置在AAO处理单元后增设了深度脱氮反应区,脱氮及固液分离效果较好,处理效率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