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200716
公开(公告)日20201013
IPC分类号C02F9/14; B01F7/22; B01F15/00; C02F3/3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微生物自然降解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降解筒,排水槽,控制表,驱动装置,蜗杆,同步轴,内渗透板,外渗透板,沉淀筒,搅拌装置,刮板机构,加温环;所述降解筒的上方通过卡扣活动连接有筒盖;所述筒盖上方开设有进水口,且筒盖上表面连接有排气口;所述排水槽固定连接在降解筒的侧壁上,且降解筒与排水槽的连接处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口;所述蜗杆的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排水槽的前侧壁上;所述驱动装置通过螺栓连接在排水槽的侧壁上,设备内部增加了刮板结构,进一步便于降解筒的清洁,可将净化完成的废水由渗透板之间排出,同时起到过滤的作用,使藻类植物或分解产生的固态凝块无法通过渗透板,进一步提高废液净化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微生物自然降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降解筒(1),排水槽(5),控制表(6),驱动装置(7),蜗杆(8),同步轴(9),内渗透板(10),外渗透板(11),沉淀筒(12),搅拌装置(13),刮板机构(14),加温环(15),滤网(16);所述降解筒(1)的上方通过卡扣活动连接有筒盖(2);所述筒盖(2)上方开设有进水口(3),且筒盖(2)上表面连接有排气口(4);所述排水槽(5)固定连接在降解筒(1)的侧壁上,且降解筒(1)与排水槽(5)的连接处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口;所述蜗杆(8)的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排水槽(5)的前侧壁上;所述驱动装置(7)通过螺栓连接在排水槽(5)的侧壁上,且驱动装置(7)的上方通过锥齿轮啮合连接有蜗杆(8);所述控制表(6)固定连接在排水槽(5)的侧壁上,且控制表(6)通过电性连接线连接驱动装置(7);所述同步轴(9)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排水槽(5)的上方,且同步轴(9)的一端通过蜗轮(901)啮合连接在蜗杆(8)上;所述内渗透板(10)活动连接在排水槽(5)的内部;所述外渗透板(11)的下方通过焊接连接在排水槽(5)的内部下表面上;所述沉淀筒(12)通过焊接连接在降解筒(1)的下方;所述搅拌装置(13)的轴通过轴承和密封圈转动连接在降解筒(1)的筒底;所述刮板机构(14)的连接架(1401)分两处固定连接在搅拌装置(13)的两侧;所述加温环(15)固定连接在沉淀筒(12)的内表面上;所述滤网(16)通过螺栓连接在降解筒(1)的内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生物自然降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5)的底板呈阶梯结构,且排水槽(5)的内部两侧壁上开设有两条导轨(50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生物自然降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轴(9)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一处同步齿轮(902),且同步轴(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处蜗轮(90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生物自然降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渗透板(10)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外支板(1002),且内渗透板(10)倾斜于排水槽(5)设置,所述内渗透板(10)的横截面呈菱形结构,所述内渗透板(10)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升降杆(1001),且升降杆(1001)垂直于排水槽(5)设置,并且升降杆(1001)上开设有齿条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生物自然降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渗透板(11)倾斜设置在排水槽(5)的内部下表面,且外渗透板(11)为L形的折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生物自然降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筒(12)呈漏斗结构,且沉淀筒(12)的上表面加工有圆环形的上挡板(1201),所述沉淀筒(12)的下方侧面固定连接有排渣管(120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生物自然降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13)的轴下端固定连接有一处从动齿轮(1301),且搅拌装置(13)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搅拌装置(13),并且搅拌装置(13)呈不完全螺旋形板分布。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生物自然降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板机构(14)包括有连接架(1401)和刮条(1402),所述连接架(1401)的末端固定连接有刮条(1402),且刮条(1402)呈弧形的结构贴合降解筒(1)的内壁。
说明书
一种基于微生物自然降解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微生物自然降解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实际就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微生物能从污水中摄取糖,蛋白质,脂肪,淀粉及其它低分子化合物。微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种,因此,净化方法分为好氧净化和厌氧净化,氧存在条件下,许多好氧微生物通过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和物质矿物化,在把有机物氧化分解成CO2和H2O等过程中,获寻C源、N源、P源、S和能量。污水的微生物好氧净化就是模拟上述原理,把微生物置于一定的构筑物内通气培养,高效率净化污水的方法,异养细菌迅速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大量繁殖,然后是以细菌为食料的原生动物出现数量高峰,再后是由于有机物矿化,利于藻类的生长,而出现藻类的生长高峰。
例如申请号:CN201710679345.8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基座以及安装在基座顶部的过筛箱,过筛箱内设有过筛腔,过筛腔底部互通设有向下伸长并伸至基座内的倒锥腔,倒锥腔底部的基座内互通设有输送圆环腔,输送圆环腔底部的基座内互通设有向下伸长设置的排污口,输送圆环腔右侧的基座内设有第一腔部,输送圆环腔后侧的基座内设有向右侧伸长设置的第二腔部,第二腔部右侧伸长末梢位于第一腔部的后侧位置,输送圆环腔内转绕配合连接有前后伸长设置的第一转绕轴,输送圆环腔内的第一转绕轴上固定设有转绕输送装置。
基于上述专利的检索,以及结合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发现,上述专利中的净化设备使用时由于微生物分解后期出现藻类植物的生长或其他杂质的凝固而影响净化设备内部的分解效果,使排出的水质达不到质量要求,可能造成污水处理设备的出水口和内部滤网堵塞。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微生物自然降解污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专利中的净化设备使用时由于微生物分解后期出现藻类植物的生长或其他杂质的凝固而影响净化设备内部的分解效果,使排出的水质达不到质量要求,可能造成污水处理设备的出水口和内部滤网堵塞的问题。
本发明一种基于微生物自然降解污水处理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基于微生物自然降解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降解筒,排水槽,控制表,驱动装置,蜗杆,同步轴,内渗透板,外渗透板,沉淀筒,搅拌装置,刮板机构,加温环,滤网;所述降解筒的上方通过卡扣活动连接有筒盖;所述筒盖上方开设有进水口,且筒盖上表面连接有排气口;所述排水槽固定连接在降解筒的侧壁上,且降解筒与排水槽的连接处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口;所述蜗杆的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排水槽的前侧壁上;所述驱动装置通过螺栓连接在排水槽的侧壁上,且驱动装置的上方通过锥齿轮啮合连接有蜗杆;所述控制表固定连接在排水槽的侧壁上,且控制表通过电性连接线连接驱动装置;所述同步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排水槽的上方,且同步轴的一端通过蜗轮啮合连接在蜗杆上;所述内渗透板活动连接在排水槽的内部;所述外渗透板的下方通过焊接连接在排水槽的内部下表面上;所述沉淀筒通过焊接连接在降解筒的下方;所述搅拌装置的轴通过轴承和密封圈转动连接在降解筒的筒底;所述刮板机构的连接架分两处固定连接在搅拌装置的两侧;所述加温环固定连接在沉淀筒的内表面上;所述滤网通过螺栓连接在降解筒的内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槽的底板呈阶梯结构,且排水槽的内部两侧壁上开设有两条导轨。
进一步的,所述同步轴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一处同步齿轮,且同步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处蜗轮。
进一步的,所述内渗透板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外支板,且内渗透板倾斜于排水槽设置,所述内渗透板的横截面呈菱形结构,所述内渗透板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升降杆,且升降杆垂直于排水槽设置,并且升降杆上开设有齿条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外渗透板倾斜设置在排水槽的内部下表面,且外渗透板为L形的折板。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筒呈漏斗结构,且沉淀筒的上表面加工有圆环形的上挡板,所述沉淀筒的下方侧面固定连接有排渣管。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装置的轴下端固定连接有一处从动齿轮,且搅拌装置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搅拌装置,并且搅拌装置呈不完全螺旋形板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刮板机构包括有连接架和刮条,所述连接架的末端固定连接有刮条,且刮条呈弧形的结构贴合降解筒的内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本结构的搅拌装置和刮板机构的配合,搅拌装置在下方电机的驱动下转动,在降解筒的内部有待清理的污水,由于污水的不同深度的密度不同,导致污水在降解筒内产生分层,不利于降解,同时由于藻类植物的增多和废水的沉淀,在降解筒的内壁上容易粘连部分固态的凝固物或者藻类植物,不利于清洁,因此通过搅拌装置上螺旋形的搅拌叶片搅拌,使废液在筒内均匀分布,避免出现分层,可提高分解的效率,通过刮板机构在搅拌装置的带动下,刮板机构的刮条在降解筒的内壁上刮动,将内壁上顽固的固体刮除,设备内部增加了刮板结构,进一步便于降解筒的清洁。
通过本结构的沉淀筒和排水槽的配合,沉淀筒位于降解筒底部,沉淀筒为漏斗形结构,在降解筒内废液沉淀后杂质落入沉淀筒内部,同时在进行废液排出时废液从排水槽排出,圆环形的上挡板可有效地减小废液中的沉淀物由于废液的流动被带出至排水槽上,减小了外部的内渗透板和外渗透板的负担。
通过本结构的内渗透板和外渗透板的配合,在常态下内渗透板和外渗透板之间紧密接触,两条形挡板之间互相密封,密封性能良好,当通过调节驱动装置通过蜗轮蜗杆传动带动同步轴动作时,同步轴上两侧的同步齿轮与内渗透板上的升降杆配合形成齿轮齿条传动,实现内渗透板的升降,由于内渗透板和外渗透板均倾斜设置,因此在内渗透板上移时内渗透板和外渗透板之间可出现缝隙,上移幅度越大缝隙越大,可将净化完成的废水由渗透板之间排出,同时起到过滤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废液净化率。(发明人杨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