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设备

发布时间:2021-1-6 10:49:51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 20200408

公开(公告)日 20201222

IPC分类号 C02F9/14; C02F103/28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内墙和外墙之间形成的环形生化反应区,环形生化反应区内依次划分为第一~第四象限区,第三象限区与第四象限区之间设置有隔墙,第一~第三象限区内均设置有悬挂链曝气单元,进水管设置在第四象限区底部位置且出水方向朝向第一象限区,内墙内竖直设置有中心导流筒,沉淀区进水管一端与中心导流筒连通,另一端穿过内墙设置在第三象限区内,内墙内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堰槽。本实用新型工艺集成度高,占地少,投资低,处理效果稳定。

1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管(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化反应系统(2),生化反应系统(2)包括环形的生化反应池体,生化反应池体包括环形的外墙(2a)和设置在外墙(2a)中的环形的内墙(2b),内墙(2b)和外墙(2a)之间的区域为环形生化反应区,环形生化反应区内依次划分为第一象限区、第二象限区、第三象限区和第四象限区,第三象限区与第四象限区之间设置有隔墙(21),第一象限区、第二象限区、第三象限区内均设置有悬挂链曝气单元,进水管(7)一端贯穿外墙(2a)设置在第四象限区底部位置且出水方向朝向第一象限区,另一端设置在外墙(2a)外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生化反应池排泥管(3a)一端延伸至第四象限区的底部的中部,生化反应池排泥管(3a)另一端穿出外墙(2a),内墙(2b)内竖直设置有中心导流筒(13),沉淀区进水管(12)一端与中心导流筒(13)连通,另一端穿过内墙(2b)设置在第三象限区内,内墙(2b)内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堰槽(15),沉淀区出水管(17)与出水堰槽(15)连接,沉淀区排泥管(18)一端设置在内墙(2b)内的底部,另一端依次贯穿内墙(2b)和外墙(2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挂链曝气单元包括多个沿生化反应池体的径向分布的悬挂链曝气器,悬挂链曝气器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供气软管(8)、漂浮布气道装置(9)、悬挂链装置(10)和橡胶膜管曝气装置(11),各个悬挂链曝气器的供气软管(8)分别与鼓风机(2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象限区和第三象限区中的悬挂链曝气单元的组数大于和第一象限区中的悬挂链曝气单元的组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墙(2b)内位于出水堰槽(15)的下方设置有斜管填料层(14),中心导流筒(13)贯穿斜管填料层(14),沉淀区进水管(12)一端位于出水堰槽(15)和斜管填料层(14)之间且与中心导流筒(13)的顶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墙(2b)内的底部设置有斜坡(24),沉淀区排泥管(18)一端延伸至斜坡(24)的坡底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水堰槽(15)包括出水主渠(16)和多个出水支渠(19);出水支渠(19)对称的分布在出水主渠(16)的两侧且与出水主渠(16)连通,出水支渠(19)底部设置有圆形的抗浮孔,出水主渠(16)与沉淀区出水管(17)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化反应池体上方设置有人行桥(22),人行桥(22)两端设置有钢梯(23)。

说明书

一种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废纸造纸废水的SS、COD浓度较高,COD则由非溶解性COD和溶解性COD两部分组成,通常非溶解性COD占COD组成总量的大部分,当废水中SS被去除时,绝大部分非溶解性COD同时被去除。因此,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去除SS和COD。主要方法基本上都是物化与生化处理相结合。对于造纸废水排放量较低、废水含COD较高的大中型废纸造纸企业,期望通过单级气浮或沉淀的物化方法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有较大的难度,因为可溶性COD、BOD5主要需通过生化方法才能有效去除。一般采用物化加生化的处理方法。

传统的废纸造纸废水生化工艺大多数为“AAO工艺”、“改良AAO工艺”以及氧化沟工艺等,AAO及改良AAO工艺构筑物规模较大,投资相对较高,物化加生化工艺路线复杂,运维管理要求高;因为造纸废水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的木质素、半纤维素、糖类和其他溶出物(残碱、无机盐、挥发酸、氨氮等),氧化沟工艺针对此类水体,前期预处理要求较高,容易受负荷冲击,出水水质波动较大,不稳定,且相对占地较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装置,高度集成,稳定高效,占地面积小,稳定高效。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管,还包括生化反应系统,生化反应系统包括环形的生化反应池体,生化反应池体包括环形的外墙和设置在外墙中的环形的内墙,内墙和外墙之间的区域为环形生化反应区,环形生化反应区内依次划分为第一象限区、第二象限区、第三象限区和第四象限区,第三象限区与第四象限区之间设置有隔墙,第一象限区、第二象限区、第三象限区内均设置有悬挂链曝气单元,进水管一端贯穿外墙设置在第四象限区底部位置且出水方向朝向第一象限区,另一端设置在外墙外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生化反应池排泥管一端延伸至第四象限区的底部的中部,生化反应池排泥管另一端穿出外墙,内墙内竖直设置有中心导流筒,沉淀区进水管一端与中心导流筒连通,另一端穿过内墙设置在第三象限区内,内墙内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堰槽,沉淀区出水管与出水堰槽连接,沉淀区排泥管一端设置在内墙内的底部,另一端依次贯穿内墙和外墙。

如上所述的悬挂链曝气单元包括多个沿生化反应池体的径向分布的悬挂链曝气器,悬挂链曝气器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供气软管、漂浮布气道装置、悬挂链装置和橡胶膜管曝气装置,各个悬挂链曝气器的供气软管分别与鼓风机连接。

如上所述的第二象限区和第三象限区中的悬挂链曝气单元的组数大于和第一象限区中的悬挂链曝气单元的组数。

如上所述的内墙内位于出水堰槽的下方设置有斜管填料层,中心导流筒贯穿斜管填料层,沉淀区进水管一端位于出水堰槽和斜管填料层之间且与中心导流筒的顶部连通。

如上所述的内墙内的底部设置有斜坡,沉淀区排泥管一端延伸至斜坡的坡底处。

如上所述的出水堰槽包括出水主渠和多个出水支渠;出水支渠对称的分布在出水主渠的两侧且与出水主渠连通,出水支渠底部设置有圆形的抗浮孔,出水主渠与沉淀区出水管连通。

如上所述的生化反应池体上方设置有人行桥,人行桥两端设置有钢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进水系统、生化反应系统、曝气系统、沉淀系统、出水系统、排泥系统在平面上进行有效的串联复合,形成一种高效稳定的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装置。与一般的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中进水管一端贯穿外墙设置在第四象限区底部位置且出水方向朝向第一象限区,生化反应池体设计为圆环形,这样整个进水状态为旋流态,使得反应更充分;生化反应池体中第四象限区作为厌氧区,第一象限区作为缺氧段,第二象限区与第三象限区组成好氧区,配合旋流态进水,高度集成了生物反应区,不仅使得污水能得到有效的处理,而且不必重新建设与之配套的预处理设施,节省了土建投资和占地;本实用新型的曝气采用的是悬挂链曝气单元,充氧效率和动力效率较普通微孔曝气设备有所提高,并且维修简便,可以在不影响正常运行(不停水、不停止供气)的情况下,进行检修、更换损坏的悬挂链曝气单元,实用可靠;在沉淀区配置斜管填料层和出水堰槽,出水堰槽采用出水支渠和出水主渠,进一步提高了处理的稳定性。集成度高,占地少,投资低,处理效果稳定。

发明人 (韩康;李茂英;韩炜;)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