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污水除砂设备

发布时间:2021-12-25 9:21:06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20.07.20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IPC分类号B01D36/0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除砂设备。包括除砂箱,所述除砂箱设置有污水进口和污水出口;所述除砂箱内设置有一端与污水进口连通的主流管、多个与所述主流管侧壁贯通连接的分流管、多个与所述分流管的出水端连通的沉淀箱,所述沉淀箱连通有除砂管,所述除砂管外接除砂泵;所述主流管内设置有多个与分流管适配的第一滤网,所述第一滤网用于将污水中不同粒径的物质进行过滤以使之流入相应的分流管,所述主流管另一端设置为出水端。所述分流管、主流管、第一滤网、沉淀箱的设置解决了不同粒径的物质无法进行区别排放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有效提升后续处理过程、方便分类的技术效果。

1640165373.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除砂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除砂箱(1),所述除砂箱(1)设置有污水进口(11)和污水出口(12);所述除砂箱(1)内设置有一端与污水进口(11)连通的主流管(2)、多个与所述主流管(2)侧壁贯通连接的分流管(3)、多个与所述分流管(3)的出水端连通的沉淀箱(4),所述沉淀箱(4)连通有除砂管(5),所述除砂管(5)外接除砂泵;所述主流管(2)内设置有多个与分流管(3)适配的第一滤网(6),所述第一滤网(6)用于将污水中不同粒径的物质进行过滤以使之流入相应的分流管(3),所述主流管(2)另一端设置为出水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除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网(6)的目数沿污水在主流管(2)中的流向逐级递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除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网(6)设置在分流管(3)与主流管(2)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滤网(6)沿污水在主流管(2)中的流向外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除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网(6)在主流管(2)内呈弧形放置以防止污水中不同粒径的物质堵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除砂设备,其特征在于:相邻沉淀箱(4)之间设置有连通管(8),连通管(8)沿污水在主流管(2)的流向设置有向下的坡度;在所述沉淀箱(4)内还设置有与第一滤网(6)适配的第二滤网(41),所述第二滤网(41)设置于连通管(8)的进水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除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箱(4)侧壁上端还设置应急排水口(4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除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管(2)的出水端设置有导流管(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除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管(2)沿污水在其内部的流向呈向下的坡度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水除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3)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分流管(31)和纵向设置的第二分流管(32),所述第一分流管(31)两端分别与主流管(2)和第二分流管连接,第二分流管(32)两端分别与第一分流管(31)和沉淀箱(4)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污水除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砂箱(1)内部设置有液位传感器(9)。

说明书

一种污水除砂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除砂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污水处理环节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都会伴随着大量的沉积物。尤其内含的大量类似砂粒状的颗粒,但由于颗粒物质存在不同的粒径,需要将不同粒径的物质区别性排放。但目前生产过程中,通常是将废水直接排放至排污管道中,由排污管道统一输送、汇流后集中进行废水处理,无法进行区别性的排放,进而对后续处理过程带来诸多不便。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除砂设备,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污水除砂设备,包括除砂箱,所述除砂箱设置有污水进口和污水出口;所述除砂箱内设置有一端与污水进口连通的主流管、多个与所述主流管侧壁贯通连接的分流管、多个与所述分流管的出水端连通的沉淀箱,所述沉淀箱连通有除砂管,所述除砂管外接除砂泵;所述主流管内设置有多个与分流管适配的第一滤网,所述第一滤网用于将污水中不同粒径的物质进行过滤以使之流入相应的分流管,所述主流管另一端设置为出水端。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除砂箱内部设置有腔体用于形成盛放的空间,所述污水进口可以设置于除砂箱的侧壁上方,污水出口设置于除砂箱的侧壁的下方。主流管可以设置为直管,所述分流管与主流管可以采用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分流管与沉淀箱可以采用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污水在主流管的流动过程中,会因为第一滤网的作用从而将不同粒径的物质过滤,并使之流入到对应沉淀箱内,最终污水从主流管的出水端流入除砂箱在经过污水出口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滤网的目数沿污水在主流管中的流向逐级递增。

采用上述方案,滤网的目数为每厘米长度内的目孔数量,目数越大,说明物料粒度越细,目数越小说明物料粒度越大,所述第一滤网的目数沿污水在主流管中的流向逐级递增可以将杂物按照粒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经各自的分流管流入到沉淀箱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滤网设置在分流管与主流管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滤网沿污水在主流管中的流向外凸。

采用上述方案,当所述第一滤网设置在分流管与主流管的连接处时,可以确保被过滤的物质最大限度的流入到相应的分流管内,而不至于因第一滤网设置在靠后的位置而造成杂物堆积在主流管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滤网在主流管内呈弧形放置以防止污水中不同粒径的物质堵塞。

采用上述方案,如果第一滤网设置的方向与主流管截面的方向平行,那么二者的连接处就会出现直角,直角的产生会导致杂物淤积,当采用第一滤网在主流管内呈弧形放置时,可以将直角变成光滑的弧形,从而使淤积的杂物顺畅的流入到相应的分流管内。

进一步地,相邻沉淀箱之间设置有连通管,连通管沿污水在主流管的流向设置有向下的坡度;在所述沉淀箱内还设置有与第一滤网适配的第二滤网,所述第二滤网设置于连通管的进水端。

优选地,所述连通管设置于沉淀箱的侧壁底部。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连通管和第二滤网的设置可以进行进一步过滤,因为盛放粒径较大物质的沉淀箱内可能会掺杂粒径较小的物质,此时由于连通管沿污水在主流管的流向设置有向下的坡度,所以粒径较小的物质就可以穿过第二滤网进入到下一沉淀箱,知道第二滤网可以将其过滤为止;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适配指的是同一分流管所连接的沉淀箱内的第二滤网与其旁的第一滤网目数相同。

优选地,所述沉淀箱侧壁上端还设置应急排水口。

采用上述方案,当污水进口的进水量特别大时,会有大量的污水排入沉淀箱内,当达到一定水位时可以从应急排水口流出至除砂箱内,也可以在应急排水口处设置一个与第二滤网目数相同的滤网来进行过滤,防止杂物流入除砂箱。

优选地,所述主流管的出水端设置有导流管。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导流管可以设置为弧形并开口向下,用以将水流竖直的流入到除砂箱中,当污水进口的水流过大时,导流管可以很好地将污水以最快的速度引流到除砂箱中,进而有效地进一步排出。

优选地,所述主流管沿污水在其内部的流向呈向下的坡度设置。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主流管沿污水在其内部的流向呈向下的坡度设置可以加速污水的排放。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管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分流管和纵向设置的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两端分别与主流管和第二分流管连接,第二分流管两端分别与第一分流管和沉淀箱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的两段式设计可以延长杂质经分流管流入沉淀箱的时间,从而在水流过大时起到缓冲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除砂箱内部设置有液位传感器。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液位传感器通过电连接的方式与外部一信号处理装置连接,当除砂箱内部液面高于规定液面时,传感器可以进行信号传输并报警,从而提醒操作人员或者自动切断污水流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所述分流管、主流管、第一滤网、沉淀箱的设置解决了不同粒径的物质无法进行区别排放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有效提升后续处理过程、方便分类的技术效果。

2.所述第一滤网外凸、呈弧形设置解决了杂质堵塞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升引流效率的技术效果。

3.所述第二滤网的设置解决了杂质不能进一步过滤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升过滤质量的技术效果。

4.所述应急排水口解决了水流过大时不易排放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升排放效率的技术效果。

5.所述液位传感器的设置解决了水量积压过大无法迅速排放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升排放效率的技术效果。

(发明人:余昌辉)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