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井冈山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发布时间:2011-10-27 12:05:20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加速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点步伐,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从工业化初期起步阶段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建设生态市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一阶段,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将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国际社会要求我国履行环境公约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对解决当前和可能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保障我市环境安全,保护和改善全市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平安的井冈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对“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根据江西省、吉安市和井冈山市政府对“十二五”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我市“十二五”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并确定了为实现此目标的具体任务、政策和制度保障措施。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

   一、井冈山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一)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发展经济总量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并举,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辖区空气环境质量、地表水水质、城镇区域环境噪声等均达到或优于国家规定的功能区相关标准:辖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空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景区更是达到一级标准;市境内地表水体总体良好,地表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Ⅲ类标准。城镇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应标准值。

(二)加大环保投入,环境污染得到控制

      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十一五”以来,全市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在我市新城区建设井冈山市新城区污水处理厂,刘家坪污水处理厂管网扩容,扩建了井冈山市尹亚垃圾填埋场,督促瓷城企业日用陶瓷生产线煤改天然气工程建设,环境污染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城乡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三)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一是严把项目环保审批关,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杜绝产生新的污染源,优先发展高新产业。“十一五”以来,共完成108个建设项目审批,全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评执行率得到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日益规范。二是连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十一五”期间,共处理环境投诉共 60多件,有效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不断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严抓污染治理,督促污染企业建成环保治理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转,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四是为及时掌握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新购置一台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同时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资质认证工作已于六月底完成,极大提升了我市环境监测能力。

     (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生态环境形势趋于好转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来抓,走生态发展之路,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整合优化财政生态补助结构,发挥财政资金在现阶段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加大财政补助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强化地方资金配套,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各类专项生态和环保补助资金支持。

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市)为契机,制定了《井冈山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市)工作方案》,为我市生态市建设明确了方向和目标。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2008年有六个乡镇荣获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分别是:厦坪镇、黄坳乡、长坪乡、茅坪乡、葛田乡、大陇镇;2009年2个乡镇荣获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分别是:鹅岭乡、睦村乡;一个村荣获了“省级生态村”称号,为厦坪镇菖蒲村。在原有的基础上,2010年申报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七个,为下七乡、东上乡、新城镇、古城镇、柏露乡、龙市镇、拿山乡;申报创建省级生态村为茅坪乡茅坪村。

     (五)完成污染源普查和节能减排工作任务

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在规定时限高质量顺利完成了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我市污普机构通过对全区域调查,清查出工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共计841个,其中工业源197个、生活源641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3个。根据污染源普查对象确定的技术要求和规定,最后确定进行普查的污染源共计584个,其中工业源162个、生活源419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3个(1个是城镇污水处理厂,2个城镇垃圾处理场)。按时完成了普查对象的清查、入户调查以及普查表格的填写、审核、录入、复录和最终数据上报等工作。

节能减排是“十一五”期间一项主要工作,通过制订年度减排计划、关停落后产能实施方案、督促污染企业建成环保治理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转措施等,扎实推进我市的节能减排工作。2006年至2009年12月,共完成减排项目13个,其中,SO2减排项目5个,COD减排项目8个,共累计完成SO2削减量122.41吨,累计完成COD削减量571.48吨。

     二、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在看到我市环保工作取得了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解决环境污染历史遗留、欠账问题,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水平,还要面对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

      “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将是环境保护要着力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尚未找到适宜的结合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不够协调,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将会使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增加,若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耗能低、污染少的产业,不采取严格有效的控制措施,污染物排放量将会持续增加。

      三是环境质量状况虽然有所提高,但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竣,环境污染潜在压力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四是生态环境系统较脆弱,生态环境继续破坏依然发生,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畜禽养殖、农药化肥施用等面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五是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滞后。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我市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全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长。另一方面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水管网严重不足。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加,但与此相匹配的固体废物资源化手段、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严重缺乏,造成大量固体废物直接向环境排放,给环境造成新的危害和潜在威胁。

六是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环境管理问题突出。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对扩大开放,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全市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市工业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未实现污染集中处理,相当一部分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气,水体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造成工业园区所在区域的集中污染。

      七是环境监管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环境监察装备不强,执法技术手段落后。监测设备空缺,技术力量不足。环境管理和执法人员编制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管理能力的提高。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还没有真正建立,环境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的问题日益突出,满足不了现行环保工作的要求。

      三、“十二五”环保发展思路

      结合我市实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态立市,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把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工业污染防治的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护水平。强化执法监督,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四、“十二五”环境保护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明显,解决局部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重点领域整治工程逐步开展;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加快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环境监督管理能力明显加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基本达标;工业和农业节约用水,提高用水重复率,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努力将我市建设城一个经济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二)规划指标

     规划指标由环境质量指标、污染防治指标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指标三个部分

1、环境质量指标

(1)空气环境:景区空气质量逐年改善,辖区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并达到功能区标准。

     (2)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3)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4)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2、污染防治指标

(1)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70%。

    (2)工业用水重复率:大于80%。

    (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60%。

    (4)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大于70%。

(5)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5%

(6)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85%

    (7)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5%。

3、环保管理能力指标

(1)建立市环境信息处理中心,形成信息传输系统

(2)完善中心城区空气自动检测网络,基本形成酸雨自动监测网络。

(3)建设井冈山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站

      五、“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任务

(一)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1、加强环境管理,提高污染防治力度

      完善排污申报制度,对污染源排污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新建项目审批,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中后期管理力度,强化验收环节管理,做好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从严处罚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完善监管体制和机制,加大专项整治和限期治理工作力度。

      2 、加快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步伐

      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对城市烟尘污染、饮食服务行业油烟气污染、建筑、娱乐噪声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加大力度进行专项整治,进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推进城镇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加强对新城区污水处理厂及刘家坪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力度。继续推进瓷城企业煤改天然气改造项目。

      3、严格按照井冈山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要求,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

      严格按照井冈山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要求,在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有影响的旅游和水产养殖、堆放工业废渣、垃圾、粪便等废弃物,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项目;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建设化工、印染、造纸、冶炼、放射性、炼焦、电镀、皮革、染料、制浆等其他污染重的企业。禁止向饮用水源地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确保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设置保护区界标及交通警示牌,实行严格保护。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井冈山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职责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4 、加强工业废水污染防治,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依法淘汰用水量大,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和设备,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与污染物排放强度。强化工业园工业废水的单个治理和集中处理的结合,严格项目审批,严格排放标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做到废水全面达标排放。

     5、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高无害化水平

      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运系统设施的建设,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完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对固体废弃物重点产生行业,实行清洁生产审计制度。积极开展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尾矿、各种建筑废弃物与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最终达到农产品的无害化,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

       以生态示范系列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环境友好企业等生态系列创建,提高生态文明整体水平。通过开展生态市创建工作,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用2年的时间使80%以上的乡镇进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行列,用3年的时间使井冈山市获得“国家生态县(市)”荣誉称号。树立循环经济典型,通过示范作用,提升企业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广泛深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垃圾、污水等污染物处理,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减轻农村面源污染。加强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促进禽畜粪便、秸秆和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

      (四)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1、建立由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准确捕获环境信息,及时全面反映环境状况,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1)启动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的建设,开展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2)健全全市环境应急响应系统,提升我市环境应急响应能力。

      2、提高环保执法能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提高环境监督执法装备水平,重点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和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能力建设。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法能力和管理水平,强化现场监督管理,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加强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注重环保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3、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化要求建成并通过省级计量认证。配备必要的应急监测设备和防护装备,增加实验室快速测定分析能力,确保能够得到快速处置一般性的突发环境事件。

4、加强环境宣教能力建设,提高我市的环境宣传教育能力,不断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

       六、“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1、污水处理工程(井冈山市龙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井冈山市新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井冈山刘家坪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项目、井冈山市龙市陶瓷产业区污水处理厂、井冈山市新城区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井冈山市东上陶瓷产业区污水处理厂)

2、井冈山市龙市瓷城煤改气污染治理工程

3、井冈山市饮用水源地防治项目

4、井冈山市国家级生态县(市)创建工作

5、井冈山市环境优美乡镇建设项目

6、井冈山市原锡坪金矿生态修复建设项目

7、井冈山市茨坪原黄拐湖垃圾处理场污染治理项目

8、井冈山市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项目

9、井冈山市茨坪、厦坪、龙市三城区环境质量电子监控网络建设项目

1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1、井冈山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站

12、井冈山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

13、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与自然保护区资源档案管理

      七、保障措施

      面对未来五年全市环境主要任务,环境保护工作应在以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一)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建立部门间环境与发展协商制度,协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重大问题。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不得批准建设。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新建项目审批机制和工业类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标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控制新建项目排放总量,杜绝产生新的污染。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加强排污总量控制。实施新建工业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审批制度,新建和技改工业项目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必须符合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完善排污申报制度,对污染源排污情况实行动态管理。落实环境污染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

(二)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积极推动公众参与

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环境保护常识和政策法规;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政务信息公开,在制定重大环境政策、环境立法、环保规划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时,通过听证会和社会公示等形式,征求公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保障公众对重要环境决策的参与权。建立健全公众信息接入和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公众对环境不友好行为的监督作用,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

      (三)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整体水平

      建立高效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强化执法检查和监督管理。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培养环境管理人才的力度。按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好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机构人员和装备设施,提升环境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加大环境保护投入

     制定有利于筹集资金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争取上级专项建设资金,扩大资金投入渠道,市政府逐步加大环保投入,实施饮用水源保护、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治理、生态功能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环境监督管理能力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五)加强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建设

     建立完善长效的合作联动机制,形成环保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加强沟通联系,信息共享,协助配合,及时制止和有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科学发展,有效保护和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进一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井冈山市环境保护局)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