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我们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全面实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推进武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节约资源、严格控制污染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为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特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武昌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以政府为主多方筹集的环境投入增多,环境建设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全面实现了“十一五”环保规划的既定目标。
1.1全面提前超额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目标
至2009年底,我区万元GDP能耗较2005年累计下降20.61%,二氧化硫下降率为29.14%,化学需氧量下降率为11.62%,完成市政府节能20%、减排10%的环保目标。
1.2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江河湖泊水质状况稳中有生,污染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质量总体好转。
(1)保障辖区人民饮水安全。持续开展“长江环保专项执法行动”,通过“一排二测三执法”,关闭排污口1个,清理生产性码头5个,建设沿江雨污分流收集排放系统,整治夹套河明渠取得进展,完成巡司河污染防治科研课题,建立长江武昌段排污口环保档案。平湖门和余家头自来水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2)湖泊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了都司湖、四美塘、紫阳湖、水果湖和内沙湖截污及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内沙湖建成湿地公园建设:结合沙湖大桥建设实施沙湖清淤工程;“东沙连通工程”楚河开工,晒湖治理工程启动。监测表明东湖、沙湖、内沙湖、紫阳湖、四美塘、水果湖污染物浓度普遍降低,个别湖泊开始甩掉劣V类的黑帽子,东湖09年度达IV类功能区标准,四美塘有08-09年度水质提升到IV类,紫阳湖、都司湖09年度水质提升到V类。
(3)建管并举治理不法排放污水。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99%;9家重点企业安装了自动监控设施,纳入市环保在线自动监控网络运行;安装了51台(套)获国家环保认证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完成4家大型医院污水处理设备改造;挂牌督办治理和协助搬迁一批水污染企业。
(4)武昌地区目前已建成沙湖、黄家湖和二郎庙等三座二级处理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系统逐步建设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
1.3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略超过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2009年达82.7%,,比2005年增加17.2%;酸雨样品检出率2009年为46.6%,比2005年减少25.3%。
(2)实施燃煤锅炉改用清洁燃料工程。投资3400万余万元完成338 台锅炉改燃任务;武昌电厂燃煤电站锅炉改用天然气发电;消除一批污染扰民的小茶水炉。
(3)坚持开展油烟噪声扰民专项整治行动,投入资金158万元,整治869 个点源,创建了珞珈山街、南湖街2个达标示范街和体育馆路、中山路、民主路、彭刘杨路等一批达标路段,油烟噪声扰民问题有所缓解。
(4)加强扬尘综合整治。有关部门联合设立渣土运输控管点,强化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管理,落实路面清扫保洁,控制工业粉尘达标排放,消除锅炉烟尘,在大规模建筑时期有效控制扬尘污染。
(5) 全面启动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设立汽车尾气检测点,开展入户监测,车辆尾气排放合格率为82.34%。有关部门联合上路执法,减少了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和冒黑烟现象。
1.4环境噪声质量保持稳定
加强工业、服务业固定噪声源达标治理工作;严格夜间施工的环保审批,防治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监管;整治取缔民主路、鲇鱼套和梅花苑等多地段卡拉OK经营噪声;坚持开展高考和中考期间建筑噪声治理专项行动;处理噪声扰民投诉3322件。2009年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值为55.8分贝,达到二类区标准。交通噪声 69.1分贝,昼间达标,夜间略有超标。
1.5固体废物得到合理处置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全面启动废旧电池回收工作,在社区和学校安装废旧电池回收箱500余个;启动垃圾转运台(站)升级改造工作,加速大型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进程;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1.6生态绿化建设加快步伐
完成武昌江滩二、三、四期综合整治工程,形成沿江生态景观走廊。实施蛇山“显山透绿”、洪山公园山体绿化和长春观山林游园工程。完成首义文化广场工程,开工建设首义纪念广场工程:改造武昌公园为开放式绿地;建绿化景观道路88条,总长118公里;新建街区绿地13片。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绿地率达到32.85%,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生态绿化标准。
1.7以环保模范城市标准为指导,全面加强环保工作。
按照区政府调整地区产业结构部署,“腾退一批、改造一批、关闭一批”,动员辖区7户医药化工企业停产转向或搬迁改造,协助武重、武锅、武车和江南集团等大型企业生产厂区搬出武昌。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三同时”验收制度, 共办理环评审批375项,竣工验收322项,在全市率先完成白沙洲都市工业园规划环评审批工作,对可能侵害群众环境权益的建设项目试行公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改进环境监察执法机制,建立分片(街)管理的监察执法中队聘请209名环保协管员,试行街道社区环保协管员制度,,依法查处一批违法排污单位:建立健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坚持每年组织应急演练,妥善处理5起环境突发事件,确保辖区环境安全。主动开展环保宣教,编辑环保乡土教材,建立环保教育基地,面向党校学员、机关干部、企业职工、社区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广泛开展环保法规、区情和科普教育培训。推行绿色“扫盲”行动,创建各级绿色社区68个、绿色学校98所和114户环保(特色)家庭和50户家庭,推进环保进社区。全面完成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工作计划,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定期公布辖区环境质量状况,完成一项市级环境科研课题,发表科技论文40篇,参加了第十二届世界湖泊大会展览交流活动。
1.8扎实做好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
按市政府部署,清理辖区各类企事业排污单位9297户,入户监测调查2134户,取得全区工业源和生活源的第一手资料,基本掌握辖区排污情况,通过国家验收,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和加强日常环境监管打下基础。普查
工作获得省级先进单位荣誉,一名普查员评为全国先进。
第二章 “十二五”环保形势分析
2.1面临的压力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使得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们不仅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历史欠帐,还要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常规的污染排放和处理矛盾日益加剧。生活废水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收纳处理任务仍然艰巨;二氧化硫排放量趋于稳定,继续减排难度较大;氮氧化物排放呈增长态势,面临新的减排压力;二氧化碳排放逐年增加,减排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居民和服务业生活垃圾量持续增加,无害化处置面临较大压力。过去未引起重视的环境问题,如生物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量的新化学物质可能成为自然系统中新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流动源污染带来的城市臭氧和光化学污染、PM10等细颗粒物污染问题、城市热岛效应、企业腾退土地遗留的土壤污染问题、放射性与电磁辐射污染问题都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环保监管能力建设任务繁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大。
2.2面临的环境机遇
未来5年,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将给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把环境问题列为必须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的、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之一;经济运行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将对保护环境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可能较多地增加用于环保的投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改善环境提供经济而高效的技术和装备;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将推动公众广泛地参与环境监督。
第三章 “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
3.1 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武汉“两型社会”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省会之区、首义之地、科教集聚、滨江滨湖”优势,围绕区委“321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节能减排,治理污染存量,控制污染增量,削减排放总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把武昌建设成为生产发达、生活幸福、生态良好的和谐城区。
3.2总体目标
以人为本,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中心环节,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区环境功能,保障辖区环境安全。到 “十二五”期末,全区环境质量整体得到改善,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湖泊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整体提高一个功能区量级,摘掉劣V类帽子,消除黑臭现象;部分山体植被和景观得到改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持续进步;空气环境质量及声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危险废物得到妥善处置,垃圾收集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工作持续推进;单位GDP能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3.3指标体系
在深入评估武昌区“十一五”环境情况的基础上,参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指标体系,结合武昌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要求,依照完整性、代表性、适量性、易得性原则确定指标体系。
3.4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2010年
规划期限: 2011年至2015年
第四章 “十二五”生态环保工作主要任务
4.1水环境保护
1、严格执行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的法规标准,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建立健全饮用水源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预警和水厂处理预警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源安全预警体系,巩固保障优质城市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管理基础框架。
2、加快建设完善城市污水收纳管网,完成武昌辖区内与沙湖、黄家湖、二廊庙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工程,扩大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能力,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至95%以上。
3、加大辖区水体的治理力度
(1)采取长效治理措施,巩固四美塘和紫阳湖等水质显著好转的湖泊水质管理,防止出现波动或恶化,使其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4类功能区水质要求。
(2)加快武昌大东湖水网“六湖连通”工程进度,采取引水、底泥疏浚、生态治理等综合措施对东湖、沙湖等湖泊进行治理,使其逐步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4类功能区水质要求,建成沙湖水景公园。
(3)加快前进路、新生路泵站两泵联通工程,解决内涝雨水排入内沙湖污染其水质的问题,恢复其景观用水功能。
(4)完成巡司河武昌段岸线整治及截污工程,完成夹套河武昌段“明改暗”工程,消灭巡司河及夹套河黑臭现象,水质提档升级,确保长江平湖门水厂水源安全。
(5)完成晒湖清淤及水体修复工程,建成晒湖公园。
(6)巩固都司湖治理成果,争取建设校区湖泊公园。
4、加强工业、医院和餐饮废水的污染控制
加大工业污染源的现场监察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含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废水的排放,加强重点企业排污口在线监控。重点加强医院医用废水排放管理,禁止超标排污,防止医源性水源性感染。要大力推进餐饮废水治理工作。
4.2空气环境质量保护
1.加强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控制
加强道路建设、维护和管理,优化交通路网体系;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线,优化城区公交线路,减少路堵停车和怠速行驶的尾气污染增量排放。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监测监督管理,提高汽车尾气达标率,逐步建立机动车行驶的环保准行标志制度,严格限制不达标车辆上路。区内有关路段逐步限制摩托车行驶,优先发展清洁环保能源交通工具,大力推广免费租赁自行车,倡导低碳出行。
2、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控制
继续开展餐饮油烟综合整治工程,着重对餐饮较集中的街道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点油烟污染进行治理,。新建居住区的规划中应包括集中式小区餐饮配置及其污染防治措施。老社区逐步改造为餐饮服务相对集中的格局。
3、加强建筑工地和拆迁工地扬尘管理,严格控管渣土运输泼洒,推广机械清扫和洒水压尘,防止扬尘污染。
4、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力度
大力推广使用清洁燃料,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逐步消除“小浴池”、“小茶水炉”、“小煤炉”的排污影响。
4.3声环境保护
1、治理固定噪声源,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隔音或消音处理,减少工业、商业和社会活动噪声扰民。
2、加强建筑施工噪声防治
建设项目必须依法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提出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施工,严格限制建筑机械夜间施工作业时间,使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和采用低噪声作业方式。
3、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的整治
加强对娱乐场所、街头大排档、马路市场的管理力度。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必须采用隔声减振等方法进行噪声治理;审批新的娱乐场所必须控制与居民住房的距离,并征求附近居民的意见;加强对大型建筑物冷暖空调系统的管理,推广使用低噪声设备;加强对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高音设备的控制。
4、加强交通噪声的整治
(1)继续禁止机动车鸣笛。
(2)居民区、文教区的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两侧视具体情况安装隔声设施。
(3)将城区路面尽可能改为低噪声路面,并加强维护,降低机动车噪声。在机动车流量大、人流穿越较多的交通主干路段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降低道路拥堵程度,减少交通噪声,
4.4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1、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控制
强化工业废弃物的申报登记监督管理,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危险废物的运输和转移实施报告单制度,对其利用、处理和处置实施许可证制度,防止任何形式的不合理利用和处理处置。
遵循稳定化、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切实重视污水处理厂和河道清淤的污泥处置,拓展污泥资源化利用渠道。
加强入境废物的管理,防止严重污染环境、难以治理、利用率低下的有毒有害废物和工业垃圾向本地区转移。
2、生活垃圾的污染控制
控制生活垃圾产生量,积极推行净菜进市,减少蔬菜垃圾;限制使用一次性包装用品,尤其是塑料包装袋;鼓励扶持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
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回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10%,组建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网络。继续开展废旧电池电器回收工作,启动植物残体综合利用工作。
3、医疗废弃物的污染控制
严格医疗垃圾管理制度,禁止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或其他废物混合储运和处置。医疗废物应按指定地点存放,必须交由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的单位收集处置。
4.5辐射环境监管
严格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生产、销售、使用和转移的安全许可和监督,实行全过程的动态监督管理。强化电磁辐射环境管理。
4.6加强土壤环境监管
在企业搬迁的过程中,搞好土壤污染现状评估和土壤污染处置与治理,保障拆迁用地的使用安全。
4.7生态环境保护
以武昌城区自然人文资源和现有绿化条件为基础,以建立风景区、森林公园、湖泊生态公园等大型生态绿地为重点,通过滨湖绿化、山林绿化、交通干线(公路、铁路、河流)绿化,与深入社区的楔形绿地相联系,形成 “一核两轴、一环六区、网络化” 的绿地空间布局框架,绿化(绿地)覆盖率达到38%。
第五章 保障措施
5.1实行城区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加强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机制,把城区环境改善指标列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区政府坚持办环保实事,每年选择几件污染扰民严重、群众反应强烈的环境问题或基础设施薄弱环节,集中资金,限期解决。把办环保实事列入政府任期目标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证实施,讲求实效。
5.2 加强环保执法力度
建立和健全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分工配合、企事业单位法人负责,公众参与,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环境管理体制。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标准。加大执法力度,把日常性的环境监督管理与开展环境执法检查紧密地结合起来。严肃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罚代法的违法违纪行为,严厉打击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5.3加强新建项目管理,防止产生新的污染源
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拓展对各项资源开发活动和重大经济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按照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要求审批项目。根据武昌区总体规划加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力度,结合我区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服务经济发展。坚决拒批不符合我区发展方向和“两高一资”、污染严重及其侵害群众环境的项目;重点研究当前形势下既保障群众环境权益又更好服务经济建设的好方法好举措;建立建设项目的动态、跟踪管理制度,下大力气狠抓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确保实现验收要求。
5.4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根据武汉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建立辖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和管理模式,通过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将总量控制指标最终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并建立相应的重点污染源排放实时监控手段,确保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超出总量控制指标的单位,必须要制定污染物削减计划,限期削减;新建项目和技改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除了要达到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外,所增加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得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已超过的企业要实行“以新带老”,做到“增产不增污”,甚至“增产减污”。必要时采取企业、项目和区域限批措施。
5.5 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广泛发动公众参与环保
继续积极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保家庭的创建工作,并逐步深化、扩面和提档升级。环保工作从娃娃抓起,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要普遍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实行绿色学校“扫盲”行动计划,力争用2年时间实现绿色学校全覆盖,力争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0”的突破。指导东亭社区完成国家级绿色社区创建目标,指导南湖街整体创建省级绿色社区工作,并有计划地推进一批社区创建省级绿色社区。主动思考调研、积极探索推动绿色大学、绿色军营、绿色商场饭店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等创建工作试点。
5.6 加强环境执法及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环保执法水平
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科研、环境信息、环境宣教等能力建设,提高环境执法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改善工作条件,完善执法手段,增强执法能力。初步建立全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环境数据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初步建成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实施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快速监测和应急处理,又能对污染隐患进行监控和警告的应急响应系统,为顺利实现“十二五”环保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和保障。(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