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8.29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101/1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电絮凝的难降解高氯有机废水处理系统,以初沉池连接氧化沟,氧化沟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氧化沟连接二沉池,二沉池连接电絮凝装置,电絮凝装置连接消毒接触池;二沉池所排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厌氧区,另一部分与电絮凝装置所排污泥一同排放至储泥池。本实用新型采用氧化沟作为生物处理,后续电絮凝装置进行强化处理,不仅出水水质良好稳定,并且在处理效率较高的同时还可以适当降低能耗;不需另加絮凝药剂,出水水质效果更佳,而且工艺布置紧凑,占地面积小;既有生物处理的作用,又有混凝沉淀的去除效果,还兼具降解难降解有机物和脱色作用,一举多得,节省能耗,易于控制。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电絮凝的难降解高氯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初沉池、氧化沟、二沉池、电絮凝装置、消毒接触池和储泥池,其中所述氧化沟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
所述初沉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氧化沟的进水口,所述氧化沟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二沉池的进水口,所述二沉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电絮凝装置的进水口,所述电絮凝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消毒接触池的进水口;
所述二沉池的排泥口分别连接所述氧化沟中所述厌氧区的回泥口和储泥池的入泥口,所述电絮凝装置的排泥口连接储泥池的入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絮凝的难降解高氯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所排污泥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回流至所述氧化沟中的所述厌氧区,另一部分与电絮凝装置所排污泥一同排放至储泥池。
说明书
一种基于电絮凝的难降解高氯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难降解有机物多、氯离子含量高的污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所谓难降解有机物指微生物不能降解,或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不能以足够快的速度降解而使它在环境中累积的有机物。如果BOD5/COD<0.3,则认为该废水可生化性差,属于难降解有机废水。而氯离子是水和废水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阴离子,过高浓度的氯离子含量会造成细胞脱水死亡、污泥解体等问题。
由于现代工业生产特别是化工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的成分日益复杂,尤其是化工合成的有机物,大多属于难降解有机物;同时水中氯离子含量较高,往往难以用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主要是生物处理法)去除,因此处理这类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成为难题。
目前,国内外对难降解有机物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生物法、物化法和氧化法,诸如催化氧化法、水解酸化法、臭氧接触法、芬顿法等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处理效率低、占地面积大、药剂成本高、控制程序复杂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目前难降解高氯有机废水难以处理或者处理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电絮凝的难降解高氯有机废水处理系统,不仅能够保证出水水质稳定效果良好,而且处理效率高能耗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电絮凝的难降解高氯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初沉池、氧化沟、二沉池、电絮凝装置、消毒接触池和储泥池,其中所述氧化沟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
所述初沉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氧化沟的进水口,所述氧化沟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二沉池的进水口,所述二沉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电絮凝装置的进水口,所述电絮凝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消毒接触池的进水口;
所述二沉池的排泥口分别连接所述氧化沟中所述厌氧区的回泥口和储泥池的入泥口,所述电絮凝装置的排泥口连接储泥池的入泥口。
其中,所述二沉池所排污泥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回流至所述氧化沟中的所述厌氧区,另一部分与电絮凝装置所排污泥一同排放至储泥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实用新型的废水处理系统基于氧化沟与电絮凝工艺的有效结合,利用氧化沟水力停留时间较长、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的特点最大限度减轻后续工艺的处理负荷,同时利用废水中氯离子含量较高、电导率高,无需外加电解质的特性,在氧化沟的生物处理之后采用电絮凝装置强化处理,不仅出水水质良好稳定,并且在处理效率较高的同时还可以适当降低能耗;
(二)本实用新型的废水处理系统与传统混凝沉淀工艺相比无需另加絮凝药剂,出水水质效果更佳,而且工艺布置紧凑,占地面积小;
(三)本实用新型的废水处理系统不需要额外采用诸如水解酸化、臭氧接触氧化等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工艺,利用了相对较少的工艺流程便可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既有生物处理的作用,又有混凝沉淀的去除效果,还兼具降解难降解有机物和脱色作用,一举多得,节省能耗,易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