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5.17
公开(公告)日2017.02.08
IPC分类号C02F3/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化池及MBR池联用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生化池和MBR池,其特征是:所述生化池内由若干个挡板分隔成多个水道,包括最初水道、中间水道和最终水道;所述每个水道进水方向的水道底部高于出水方向的水道底部;所述最初水道内设有进水管路,进水管路的出水端设有若干个出水孔;所述最终水道与MBR池相连。所述改造型生化池及MBR池联用污水处理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进水均匀,提高了生化池的稳定性,节约了场地,保证了出水的稳定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生化池,其特征是:所述生化池(1)内由若干个挡板分隔成多个水道,包括最初水道(2)、中间水道(3)和最终水道(4);所述每个水道进水方向的水道底部高于出水方向的水道底部;所述最初水道(2)内设有进水管路(6),进水管路(6)的出水端设有若干个出水孔;
所述每个挡板的端部均设有一个供污水通过的缺口,相邻挡板的缺口设置在不同端;
在所述最初水道(2)的壁上设有进水阀(5),进水阀(5)连接进水管路(6);
所述进水管路(6)设置在最初水道(2)的液面以下。
说明书
生化池及MBR池联用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尤其是一种生化池及MBR(膜生物反应器)池联用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工业的发展,产生的污水的种类越来越多,在处理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应对这类问题,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发现采用生化池降解处理污染物的方式是最为有效,快捷的。利用生化池处理污染物的方式具有很多的优点,主要有:污水中的有机物被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分解、降解,不再产生二次污染;运营成本较低。但是由于目前的生化池的构造主要采用单一的整池培养,且污水种类较多,成分复杂,当污水直接进入生化池后,对于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冲击较大,极易出现污泥死亡,膨胀等现象,如何提高活性污泥的抗冲击能力,减少污泥死亡,膨胀等现象的出现,变得尤为重要,且单单通过生化池处理后的废水,往往不能直接排放,常规的方式是增加二沉池,但此方式耗时且占地较大,不便于操作,故如何简化操作,使排放的水质达到环保要求,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生化池及MBR池联用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进水均匀,提高了生化池的稳定性,节约了场地,保证了出水的稳定性。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MBR池联用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生化池和MBR池,其特征是:所述生化池内由若干个挡板分隔成多个水道,包括最初水道、中间水道和最终水道;所述每个水道进水方向的水道底部高于出水方向的水道底部;所述最初水道内设有进水管路,进水管路的出水端设有若干个出水孔;所述最终水道与MBR池相连。
所述每个挡板的端部均设有一个供污水通过的缺口,相邻挡板的缺口设置在不同端;所述挡板的底部形成坡度,进水方向低,出水方向高,坡度在3-10度,能够保证在进水过程中对生化池内的菌落冲击较小,保证细菌的活性。
在所述最初水道的壁上设有进水阀,进水阀连接进水管路。
所述进水管路设置在最初水道的液面以下。
所述生化池,其特征是:所述生化池内由若干个挡板分隔成多个水道,包括最初水道、中间水道和最终水道;所述每个水道进水方向的水道底部高于出水方向的水道底部;所述最初水道内设有进水管路,进水管路的出水端设有若干个出水孔。
本实用新型对进水的方式进行了改进,使得进水时出水更均匀,对活性污泥的冲击力变小,另外由于用挡板进行了分割,使得在不同段污泥浓度不同,污泥浓度变高,相对的抗冲击能力也变强,提高了生化池的稳定性;MBR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水质稳定等优点,从而保证了出水的稳定性,同时节约了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