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4.28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IPC分类号E03F5/22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泵用吸水装置,包括筒体及水泵,筒体的底部设有第一、第二蓄水槽、第一、第二水泵支撑平台及第一、第二予旋流道,蓄水槽对称设置在后侧,水泵支撑平台对称设置在前侧,水泵的泵体安装在水泵支撑平台,水泵的进水口对应设置在蓄水槽的上方,水泵的进水口出安装有导水管,导水管伸向蓄水槽的端部呈喇叭口形状,予旋流道由前往后深度依次增加,第一予旋流道的最低点通向第一蓄水槽,第二予旋流道的最低点通向第二蓄水槽。本实用新型清污彻底,减少泵站清理次数、降低泵站的维护成本;喇叭口形状的导水管不但吸取污水的面积增大,而且导水管周围的污水流动性好,提升了泵站的污水提升效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泵用吸水装置,包括筒体及设置在所述筒体内部的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底部设有第一蓄水槽、第二蓄水槽、第一水泵支撑平台、第二水泵支撑平台及引导水流分别汇流入第一蓄水槽、第二蓄水槽的第一予旋流道、第二予旋流道,所述第一蓄水槽与第二蓄水槽对称设置在筒体底部的后侧,所述第一水泵支撑平台与第二水泵支撑平台对称设置在筒体底部的前侧,所述水泵的泵体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第二水泵支撑平台,所述水泵的进水口对应设置在所述蓄水槽的上方,所述水泵的进水口出安装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伸向所述蓄水槽的端部呈喇叭口形状,所述予旋流道由前往后深度依次增加,所述第一予旋流道的最低点通向所述第一蓄水槽,所述第二予旋流道的最低点通向所述第二蓄水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泵用吸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予旋流道的最低点由所述第一蓄水槽的前侧切入,所述第二予旋流道的最低点由所述第二蓄水槽的右侧切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泵用吸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水槽、第二蓄水槽的外围分别设有锥形曲面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泵用吸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予旋流道或锥形曲面流道外侧的所述筒体底部的深度由筒体向流道方向依次降低。
说明书
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泵用吸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泵用吸水装置,属于污水提升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和城市各地对工业污水、雨水等排放需求越来愈多,为解决污水量的增加问题,各种各样的排水设备应运而生,污水提升泵站就是其中之一,污水提升泵站包括筒体、进水管、出水管、水泵等部件,污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到泵站的筒体内会汇流到蓄水槽内,水泵的进水口伸入到筒体底部的蓄水槽内,水泵作用可将蓄水槽内的水通过出水管送至市政管网污水管路内。现有的泵站中的污物汇流到筒体底部的蓄水槽中,水泵的进水口位置高于蓄水槽的最高位置,水泵的进水口只能抽吸到上面的污水,而不能抽吸到底部的污水,尤其是在水量较少时不能够完全抽吸出泵站内的污物,故现有的有采取在水泵的进水口处增加一端与泵站进水口直径相同的直管,直管的自由端伸入到蓄水槽的底部,尽管解决了抽吸蓄水槽内污水的问题,但是由于污水流动性差,直管吸水面积有限,导致污水提升效率低;此外泵站筒体底部一般为平面结构,污水进入到筒体内容易在筒体底部沉积,尤其是远离蓄水槽的底部,长时间的沉积不但会形成淤积,而且还会产生臭气等对泵站内设备有腐蚀作用的物质,造成泵站内作业环境更加恶劣,缩短水泵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蓄水槽汇流效果好,接触污水面积大,吸水效果好,且提升效率高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泵用吸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泵用吸水装置,包括筒体及设置在所述筒体内部的水泵,所述筒体的底部设有第一蓄水槽、第二蓄水槽、第一水泵支撑平台、第二水泵支撑平台及引导水流分别汇流入第一蓄水槽、第二蓄水槽的第一予旋流道、第二予旋流道,所述第一蓄水槽与第二蓄水槽对称设置在筒体底部的后侧,所述第一水泵支撑平台与第二水泵支撑平台对称设置在筒体底部的前侧,所述水泵的泵体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第二水泵支撑平台,所述水泵的进水口对应设置在所述蓄水槽的上方,所述水泵的进水口出安装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伸向所述蓄水槽的端部呈喇叭口形状,所述予旋流道由前往后深度依次增加,所述第一予旋流道的最低点通向所述第一蓄水槽,所述第二予旋流道的最低点通向所述第二蓄水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筒体底部采用予旋流道汇流到蓄水槽内,予旋流道朝向蓄水槽平滑过渡,防止污物沉淀淤积在筒体底部,利用流道曲面设计污水自身运行不需要外力驱动,可以节约能源,清污彻底,减少泵站清理次数和降低泵站的维护成本;污水流向蓄水槽内方便水泵进水口处的导水管抽吸污水,喇叭口形状的导水管不但吸取污水的面积增大,而且导水管周围的污水流动性好,提升了泵站的污水提升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予旋流道的最低点由所述第一蓄水槽的前侧切入,所述第二予旋流道的最低点由所述第二蓄水槽的右侧切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般泵站内设置两个蓄水槽,一个安装工作水泵,另一个安装备用水泵,若工作泵与备用泵同时工作,需要保证第一、第二蓄水槽内的水同向旋转,减少两个泵在吸水过程中的干扰,第一予旋流道由第一蓄水槽靠近第一水泵支撑平台的一侧流入到第一蓄水槽内,第二予旋流道由第二蓄水槽的右侧流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蓄水槽、第二蓄水槽的外围分别设有锥形曲面流道。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尽管在予旋流道作用下水在流向蓄水槽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水流带动蓄水槽周围的污物进入到蓄水槽内,但是若蓄水槽入口周围沉淀物集中,仍旧可能存在污物沉淀的情况,为避免污物在蓄水槽入口的周围沉淀故设计锥形曲面流道,该流道配合予旋流道不但使得污水旋转形成涡流范围增大,改善污水旋转的效果,而且避免污物出现沉淀。
进一步的,在所述予旋流道或锥形曲面流道外侧的所述筒体底部的深度由筒体向流道方向依次降低。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流道与筒体之间的筒体底部不在是平面设计,筒体底部具有一定坡度,使得污物都能持续不断向低点流道、蓄水槽滑落,水泵作用时,水流会在蓄水槽内产生旋转,污物就会与水一同转动一同被水泵的进水口吸走,这样流道外侧的筒体底部也不会出现污物沉淀淤积的死角,大大提高水泵工作效率和泵站自清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