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07.01.22
公开(公告)日2007.10.17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3/32; C02F3/02; C02F1/52
摘要
一种生物/生态湖滨带污水处理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方法,克服现有技术不足,充分利用生物处理和生态处理优势互补来处理污水,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本发明步骤为:(1)在生化反应器内进行生物处理,得到混合液;(2)混合液在生化反应器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后,出上清液;(3)上清液进入湖滨净化带处理,湖滨净化带植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或沉水植物,湖滨净化带水底湖床铺垫吸附粒料与酶促填料,在湖床底0.4m水深悬置挂膜骨料;(4)净化处理后的出水排入自然水体。本发明能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悬浮固体、总氮及部分磷酸盐;集中生物处理的高效性与生态处理的低能耗性,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普遍适用各种水质处理。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生物/生态湖滨带污水处理方法,顺序包括下述步骤:
(1)污水进入生化反应器进行生化处理,得到混合液;
(2)混合液在生化反应器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后,出上清液;
(3)上清液进入湖滨净化带或者进入生化反应器补氧之后再进入湖滨净 化带进行处理,湖滨净化带植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或沉水植物, 湖滨净化带的水底湖床铺垫吸附粒料和酶促填料,在湖床底悬置挂膜骨 料;
(4)净化处理后的出水排入自然水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生态湖滨带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生化反应器内生物处理为强化絮凝反应,得到混合液;或者进 行厌氧条件下的水解和磷的释放,然后进行缺氧/好氧反应以完成硝化与 反硝化脱氮及磷的吸收,得到混合液;混合液泥水分离后,上清液直接 进入湖滨净化带处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生态湖滨带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生化反应器内生物处理为兼性生物反应,得到的混合液泥水分 离后,上清液进入生化反应器的多功能反应区补氧,再进入湖滨净化带 处理。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生物/生态湖滨带污水处理方法, 其特征在于:在湖滨净化带湖床底0.3-0.5m水深内,悬置挂膜骨料; 湖滨净化带为3个净化区,3个净化区串联或者并联运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生态湖滨带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 于:第一净化区的挺水植物为美人蕉、菖蒲、香蒲,浮水植物为浮萍, 无沉水植物;第二净化区的挺水植物为香蒲、美人蕉,浮水植物为睡莲、 菱、慈菇,沉水植物为苦草、伊乐藻;第三净化区的挺水植物为水竹、 美人蕉、菖蒲,浮水植物为睡莲,沉水植物为伊乐藻、金鱼藻。
说明书
一种生物/生态湖滨带污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生物/生态湖滨带污水处 理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污水多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处理,这种方法成熟有效、经济可行, 与化学或物理方法相比有独特的优势,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城市生 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主要手段。如连续流间歇式反应器SBR及其变形工 艺是在时间序列上实现厌氧、缺氧及好氧从而达到脱氮除磷功能,反应 和沉淀过程集中在一个池体中完成,具有处理构筑物少,占地小,运行 灵活等特点,但它也具有一些缺点:SBR及其变形工艺都使用滗水器,受 滗水器出水量的限制,单池处理水量不可能很大,故该工艺不适用于大 型污水处理厂;反应器容积利用率低,水头损失大;系统设备利用率低, 控制复杂;受时间影响,不能完全保证厌氧、缺氧及好氧的反应条件; 出水不连续,后续处理困难。
随着我国对水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修订后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出 水氮、磷的要求大大提高,使得已建和待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必须考虑 氮磷的去除问题,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必须具有除磷脱氮功能。由于单纯 利用生物法处理城市污水,处理要求越高,增加的处理能耗也越大。采 用传统的二级处理后,生物处理能够高效将原水中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 水平,但如果需要达到更高的处理效果,包括脱氮除磷深度处理时,获 得单位污染负荷去除能耗越来越大。城市污水属低浓度有机废水,所以 未考虑能源回收。若采用常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难以达到排放标准, 而常规好氧工艺及其变革技术和设备普遍存在结构复杂、基建投资大, 污水处理成本高、产泥量多、运行复杂、抗冲击负荷能力差,不易操作 控制与管理,无法达到节省能耗的目的。
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是:纯生物化学处理能耗比较高,不具备运行 切换模式;出水没有深度处理,单纯的生化处理很难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如果需要达到更高的处理效果,包括脱氮除磷深度处理时,获得单位污 染负荷去除能耗越来越大;不能普遍适用各种水质和处理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生态湖滨带污水处理方法,目的在于针对城 市污水普遍存在的低有机物浓度、低碳氮比、高氮磷浓度的处理难题, 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充分利用生物处理和生态处理的优势互补来 处理污水,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
本发明的一种生物/生态湖滨带污水处理方法,顺序包括下述步骤:
(1)污水进入生化反应器进行生化处理,得到混合液;
(2)混合液在生化反应器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后,出上清液;
(3)上清液进入湖滨净化带或者进入生化反应器补氧之后再进入湖滨净 化带进行处理,湖滨净化带植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或沉水植物, 湖滨净化带的水底湖床铺垫吸附粒料和酶促填料,在湖床底悬置挂膜骨 料;
(4)净化处理后的出水排入自然水体。
所述的生物/生态湖滨带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反 应器内生物处理为强化絮凝反应,得到混合液;或者进行厌氧条件下的 水解和磷的释放,然后进行缺氧/好氧反应以完成硝化与反硝化脱氮及磷 的吸收,得到混合液;混合液泥水分离后,上清液直接进入湖滨净化带 处理。
所述的生物/生态湖滨带污水处理方法,所述生化反应器内生物处 理可以为兼性生物反应,得到的混合液泥水分离后,上清液进入生化反 应器的多功能反应区补氧,再进入湖滨净化带处理。
所述的生物/生态湖滨带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湖滨净化 带湖床底0.4m水深内,悬置挂膜骨料;湖滨净化带可以为3个净化区, 3个净化区可以串联或者并联运行。
所述的生物/生态湖滨带污水处理方法,第一净化区的挺水植物可 以为美人蕉、菖蒲、香蒲,浮水植物可以为浮萍,可以无沉水植物;第 二净化区的挺水植物可以为香蒲、美人蕉,浮水植物可以为睡莲、菱、 慈菇,沉水植物可以为苦草、伊乐藻;第三净化区的挺水植物可以为水 竹、美人蕉、菖蒲,浮水植物可以为睡莲,沉水植物可以为伊乐藻、金 鱼藻。
本发明充分利用生化处理和生态处理的特点优势互补来处理污水。 整个系统仅生化反应器需要消耗处理能耗,湖滨净化带不需要提供人为 处理能耗,由于生化反应器单元出水可以通过水力进入湖滨净化带,故 湖滨净化带连额外的提升能耗都不需要,仅增加一些占地及基建投资。 整个系统处理城市污水需要考虑前后两个单元的处理效果,以达到高效 低耗的目的。对生化反应器出水以二级排放标准为基准,而湖滨净化带 出水以一级B排放标准为基准进行负荷分配,既可以有效降低生化反应 器的能耗,还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达标。这样既节省了处理能耗,还可 以提高湖滨净化带的利用效率,延长湖滨净化带使用年限。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能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悬浮固体、总氮及部分磷酸盐,可 使出水COD≤50mg/L,5日生化需氧量BOD5≤20mg/L,悬浮固体SS≤ 20mg/L,总氮TN≤15mg/L,NH3-N≤8mg/L(温度≤12℃)等指标均可达 到或优于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 级标准(A标准)要求。
(2)集中了生物处理的高效性与生态处理的低能耗性的优势,降低 了污水处理的成本,普遍适用各种水质和处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