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7.12.22
公开(公告)日2018.08.14
IPC分类号C02F9/06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浓水处理系统,第一酸碱度调节池,用于调节所述浓水的酸碱度;第一反应塔,用于使得从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流出的流体发生内电解反应;第一反应器,用于使得从所述第一反应塔流出的流体发生芬顿反应;和第一沉淀池,用于使得从所述第一反应器流出的流体沉淀;其中,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所述第一反应塔、所述第一反应器和所述第一沉淀池顺次连通,本申请可以弥补单一高级氧化工艺对复杂难降解有机废水降解COD的不足,将内电解反应塔和芬顿反应器相连,利用内电解法和芬顿法共同对浓水进行处理,处理效果好,效率高,能够降低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中COD。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浓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酸碱度调节池,用于调节所述浓水的酸碱度;
第一反应塔,用于使得从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流出的流体发生内电解反应;
第一反应器,用于使得从所述第一反应塔流出的流体发生芬顿反应;和
第一沉淀池,用于使得从所述第一反应器流出的流体沉淀;
其中,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所述第一反应塔、所述第一反应器和所述第一沉淀池顺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酸碱度调节池、第二反应塔、第二反应器和第二沉淀池,所述第二酸碱度调节池、所述第二反应塔、所述第二反应器和所述第二沉淀池顺次连通,其中,所述第二酸碱度调节池还与所述第一沉淀池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淀池还与吸附装置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浓水 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装置包括彼此连通的两个吸附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浓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设置有:
隔板,用于将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隔板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的侧壁的高度;
酸性液体入口,用于使酸性液体加入所述第一空间;
第一气体入口,用于使气体注入所述第一空间;
第一液体入口,用于使所述浓水注入所述第一空间;和
第一液体出口,用于使调节后的浓水从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浓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塔设置有:
第二液体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塔的侧壁下方或者底部,用于使得从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流出的流体流入所述第一反应塔;
第二气体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塔的侧壁下方或者底部,用于使气体注入到所述第一反应塔内;
第二液体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塔的侧壁上方,用于使所述第一反应塔内的流体流出;和
第一料口,用于使内电解填料进入所述第一反应塔和/或将所述内电解填料从所述第一反应塔取出。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浓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塔的内部装填有铁碳内电解填料。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浓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器设置有:
双氧水入口,用于使双氧水注入所述第一反应器;
第三液体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器的顶部,用于使得从所述第一反应塔流出的流体流入到所述第一反应器内;
第三液体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器的侧壁上方,用于使所述第一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出;和
搅拌机,用于搅拌所述第一反应器内的流体。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浓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设置有:
第四液体入口,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一反应器流出的液体;
第一沉淀池主体;
布水装置,用于使得经由所述第四液体入口流入的液体流入到所述布水装置内,所述布水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主体的侧壁上方,所述布水装置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沉淀池主体连通;
第四液体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的侧壁上方,用于使沉淀后的上清液流出第一沉淀池;和
沉淀物排出部,用于使沉淀后的沉淀物排出所述第一沉淀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浓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还设置有:
斜板,所述斜板与水平方向呈60度角,向上方倾斜,用于使得经由所述管道进入所述第一沉淀池主体的流体沿着所述斜板流动。
说明书
浓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废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浓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焦化废水生化出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其反渗透浓水具有含盐量高、氰化物浓度高、化学需氧量(COD)高、难降解等特点,该废水不可直接排放,回用处理难度极大。
绝大多数废水尤其是工业废水经过生化处理后残留的有机物均为难生物降解有机物,这些废水在回用或外排时均面临剩余有机物去除的问题,传统的氧化方法包括芬顿(芬顿)法、铁碳内电解法、臭氧氧化法、湿式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等。但是由于浓水COD成分复杂,采用单一的氧化方法很难实现大幅度降低COD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或缓减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浓水处理系统,包括:
第一酸碱度调节池,用于调节所述浓水的酸碱度;
第一反应塔,用于使得从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流出的流体发生内电解反应;
第一反应器,用于使得从所述第一反应塔流出的流体发生芬顿反应;和
第一沉淀池,用于使得从所述第一反应器流出的流体沉淀;
其中,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所述第一反应塔、所述第一反应器和所述第一沉淀池顺次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弥补单一高级氧化工艺对复杂难降解有机废水降解COD的不足,将内电解反应塔和芬顿反应器相连,利用内电解法和芬顿法共同对浓水进行处理,处理效果好,效率高,能够降低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中COD。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酸碱度调节池、第二反应塔、第二反应器和第二沉淀池,所述第二酸碱度调节池、所述第二反应塔、所述第二反应器和所述第二沉淀池顺次连通,其中,所述第二酸碱度调节池还与所述第一沉淀池连通。
通过两级pH调节池、两级内电解反应装置、两级芬顿反应装置、两级沉淀池,可以对浓水进行更长时间的处理,从而提高处理效果,更好地降低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中COD。
可选地,所述第二沉淀池还与吸附装置连通。
吸附装置可以进一步吸收液体中的杂质,提高液体的净化效果。
可选地,所述吸附装置包括彼此连通的两个吸附塔。
采用两个吸附塔能够对浓水进行更长时间的处理,进一步提高液体的净化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设置有:
隔板,用于将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隔板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的侧壁的高度;
酸性液体入口,用于使酸性液体加入所述第一空间;
第一气体入口,用于使气体注入所述第一空间;
第一液体入口,用于使所述浓水注入所述第一空间;和
第一液体出口,用于使调节后的浓水从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流出。
第一酸碱度调节池设置隔板的作用将是第一酸碱度调节池内部分割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浓水、酸和气体均通入到第一空间中,并在第一空间中发生混合,形成混合溶液,利用隔板缩小了混合反应发生的空间体积,因此减小了气体的使用量和泵入气体所需的动力,同时延长了混合溶液反应的时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应塔设置有:
第一反应塔设置有:
第二液体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塔的侧壁下方或者底部,用于使得从所述第一酸碱度调节池流出的流体流入所述第一反应塔;
第二气体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塔的侧壁下方或者底部,用于使气体注入到所述第一反应塔内;
第二液体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塔的侧壁上方,用于使所述第一反应塔内的流体流出;和
第一料口,用于使内电解填料进入所述第一反应塔和/或将所述内电解填料从所述第一反应塔取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应塔的内部装填有铁碳内电解填料。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应器设置有:
双氧水入口,用于使双氧水注入所述第一反应器;
第三液体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器的顶部,用于使得从所述第一反应塔流出的流体流入到所述第一反应器内;
第三液体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器的侧壁上方,用于使所述第一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出;和
搅拌机,用于搅拌所述第一反应器内的流体。
可选地,所述第一沉淀池设置有:
第四液体入口,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一反应器流出的液体;
第一沉淀池主体;
布水装置,用于使得经由所述第四液体入口流入的液体流入到所述布水装置内,所述布水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主体的侧壁上方,所述布水装置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沉淀池主体连通;
第四液体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的侧壁上方,用于使沉淀后的上清液流出第一沉淀池;和
沉淀物排出部,用于使沉淀后的沉淀物排出所述第一沉淀池。
第一沉淀池采用布水装置的作用是:让流体在沉淀池一边流速均匀,使水中絮体不产生扰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沉淀池还设置有:
斜板,所述斜板与水平方向呈60度角,向上方倾斜,用于使得经由所述管道进入所述第一沉淀池主体的流体沿着所述斜板流动。
第一沉淀池采用斜板的作用是:利用层流原理,提高沉淀池的处理能力;缩短颗粒沉降距离,从而缩短沉淀时间;增加沉淀池的沉淀面积,从而提高处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