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

发布时间:2020-9-13 9:07:25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200324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IPC分类号C02F3/32; E02B3/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引流净水段、迂回净水段和排流净水段,排流净水段的排水口与主河道连通,引流净水段包括进水口与主河道连通的引流渠道、铺设于引流渠道内的砾石、沿水流方向依次布设的砾石滚水堰和多个第一丁坝,第一丁坝沿引流渠道两侧依次交错排列、并形成蛇口型的第一净水通道,第一丁坝的头部沿水流方向倾斜设置。河道的污水通过引流净水段净化后的水流,相继流入迂回净水段和排流净水段进行净化后,再重新流入主河道,完成多级迂回,提升河道水质净化效果;且多个第一丁坝构成小迂回水流的蛇口型第一净水通道,可阻滞流速,减少反流,增加水体与底质的接触时间和水体溶氧,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净化效果。

untitled.pn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引流净水段、迂回净水段和排流净水段,所述排流净水段的排水口与主河道连通,所述引流净水段包括进水口与主河道连通的引流渠道、铺设于所述引流渠道内的砾石、沿水流方向依次布设的砾石滚水堰和多个第一丁坝,所述第一丁坝沿所述引流渠道两侧依次交错排列、并形成蛇口型的第一净水通道,所述第一丁坝的头部沿水流方向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渠道的进水口呈喇叭状,所述进水口沿主河道到所述引流渠道的水流流向修筑成缓坡,所述砾石滚水堰位于所述进水口的末端,且所述进水口的宽度由主河道向所述砾石滚水堰一侧逐渐变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迂回净水段包括呈S型的迂回净水通道,所述迂回净水通道内铺设有砾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迂回净水通道内布设有至少一组砾石堰,每组所述砾石堰包括至少三道沿水流方向间隔布设的砾石堰,各个所述砾石堰的高度沿水流方向依次变小,每个所述砾石堰的背水面一侧铺设有砾石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堆与沿水流方向的下一道所述砾石堰之间种植有净水植物。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迂回净水通道内布设有块石,所述块石的背水面一侧种植有净水植物。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迂回净水段包括至少两道间隔布设的软基隔离带,所述软基隔离带内种植有高杆挺水植物,所述迂回净水通道围绕所述软基隔离带布设。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流净水段内设有多个依次交错布设并形成S型第二净水通道的第二丁坝,所述第二净水通道的排水口与主河道连通、并位于所述引流渠道的进水口的下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丁坝和所述第二丁坝的背水面一侧均种植有净水植物。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丁坝与所述引流渠道中心线之间并沿水流方向一侧的夹角为60°。

  说明书

  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生态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农业污水、生活污水、地表径流水等流入河流导致河流水质劣化,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除了外源污染,河流的内源污染也不容忽视,河底淤积黑泥长期漂浮在水面上,目前河道整治的重点是截污治理,治理脏、乱、差。但是截污治理只能解决外源污染,内源污染依然存在,河流的生态功能依然得不到恢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能够提升河道水质净化效果,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河道旁路净水湿地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引流净水段、迂回净水段和排流净水段,排流净水段的排水口与主河道连通,引流净水段包括进水口与主河道连通的引流渠道、铺设于引流渠道内的砾石、沿水流方向依次布设的砾石滚水堰和多个第一丁坝,第一丁坝沿引流渠道两侧依次交错排列、并形成蛇口型的第一净水通道,第一丁坝的头部沿水流方向倾斜设置。

  河道的污水通过进水口进入引流渠道,并漫过砾石滚水堰后,流入由多个第一丁坝构成的蛇口型第一净水通道,通过引流净水段净化后的水流,相继流入迂回净水段和排流净水段进行净化后,再重新流入主河道,完成多级迂回,提升河道水质净化效果,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且第一丁坝沿引流渠道两侧,呈交错状排列,头部沿水流方向倾斜设置,形成小迂回水流的蛇口型第一净水通道,可阻滞流速,减少反流,增加水体与底质的接触时间和水体溶氧,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净化效果,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

  下面对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进一步的是,引流渠道的进水口呈喇叭状,进水口沿主河道到引流渠道的水流流向修筑成缓坡,砾石滚水堰位于进水口的末端,且进水口的宽度由主河道向砾石滚水堰一侧逐渐变窄。进水口呈喇叭口型,沿主河道到引流渠道的水流流向从外到内修筑成缓坡,进水口宽度向最内侧的砾石滚水堰位置逐渐变窄使从引入主河道的水量更大,并加快流速;且砾石滚水堰处于进水口最末端,砾石滚水堰的迎水面阻流,水流漫过砾石滚水堰的背水面增加水体溶氧,同时可以阻止进入引流净水段的水流反流。

  进一步的是,迂回净水段包括呈S型的迂回净水通道,迂回净水通道内铺设有砾石。设置S型的迂回净水通道,可使水流迂回式流动,以延长流程增大水力停留时间,进一步提升水质净化效果。

  进一步的是,迂回净水通道内布设有至少一组砾石堰,每组砾石堰包括至少三道沿水流方向间隔布设的砾石堰,各个砾石堰的高度沿水流方向依次变小,每个砾石堰的背水面一侧铺设有砾石堆。这样设计可改造河床微地形,使河床的微地形结构更丰富,且相邻的两个砾石堰之间形成滞水区,形成小型的渠陂系统,以阻滞水流,增加水流与砾石的接触时间,进一步提升水质净化效果。

  进一步的是,砾石堆与沿水流方向的下一道砾石堰之间种植有净水植物。通过净水植物对水质进一步进行净化,同时形成动静结合的水景观效果,增加景观效果。

  进一步的是,迂回净水通道内布设有块石,块石的背水面一侧种植有净水植物。水流撞击块石可激起浪花,对水流起阻流和增氧作用,提升水质净化效果,且通过净水植物对水质进一步进行净化,使景观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是,迂回净水段包括至少两道间隔布设的软基隔离带,软基隔离带内种植有高杆挺水植物,迂回净水通道围绕软基隔离带布设。迂回净水段内的软基隔离带,用于构建迂回净水通道,软基隔离带内种植有高杆挺水植物,以固定桩固基,也使景观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是,排流净水段内设有多个依次交错布设并形成S型第二净水通道的第二丁坝,第二净水通道的排水口与主河道连通、并位于引流渠道的进水口的下游。水流经过第二净水通道迂回净化后,再排入主河道,进一步净化水质。

  进一步的是,第一丁坝和第二丁坝的背水面一侧均种植有净水植物。进一步提高水质净化效果和景观效果。

  进一步的是,第一丁坝与引流渠道中心线之间并沿水流方向一侧的夹角为6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河道的污水通过进水口进入引流渠道,并漫过砾石滚水堰后,流入由多个第一丁坝构成的蛇口型第一净水通道,通过引流净水段净化后的水流,相继流入迂回净水段和排流净水段进行净化后,再重新流入主河道,完成多级迂回,提升河道水质净化效果,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且第一丁坝沿引流渠道两侧,呈交错状排列,头部沿水流方向倾斜设置,形成小迂回水流的蛇口型第一净水通道,可阻滞流速,减少反流,增加水体与底质的接触时间和水体溶氧,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净化效果,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发明人迟国梁)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