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高效澄清池剩余污泥再利用处理设备

发布时间:2022-7-26 8:58:05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21.05.27

公开日期2021.11.05

IPC分类C02F1/52;C02F3/30;C02F1/28;C02F11/12;C02F11/00;C02F1/56;C02F1/48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治理技术领域,公开了高效澄清池剩余污泥再利用处理系统,包括污泥储存池以及与所述污泥储存池的底部分别相通的回用管和外排管,所述回用管上设置有回用泵和第一控制阀,带动外排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回用泵与所述污泥储存池之间。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少浪费,提高物料的利用率。

5.jpg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效澄清池剩余污泥再利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泥储存池(1)以及与所述污泥储存池(1)的底部分别相通的回用管(2)和外排管(3),所述回用管(2)上设置有回用泵(4)和第一控制阀(5),带动外排管(3)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6),所述第一控制阀(5)位于所述回用泵(4)与所述污泥储存池(1)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澄清池剩余污泥再利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用管(2)上设置有与所述回用管(2)相通的第一清理管(7)和第二清理管(8),所述第一清理管(7)与所述回用管(2)的连通处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5)和所述回用泵(4)之间,所述第二清理管(8)与所述回用管(2)的连通处与所述回用管(2)远离所述污泥储存池(1)的端部之间具有设定距离,所述第一清理管(7)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9),所述第二清理管(8)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10),所述回用管(2)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11),所述第二清理管(8)与所述回用管(2)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五控制阀(11)与所述污泥储存池(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澄清池剩余污泥再利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回用泵(4)和所述污泥储存池(1)之间的所述回用管(2)部分呈直线状,所述第一清理管(7)呈倾斜状与所述回用管(2)相通,所述第一清理管(7)的顶部朝向所述污泥储存池(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澄清池剩余污泥再利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用管(2)包括有依次相通的第一连接部(2a)、传递部(2b)和第二连接部(2c),所述第一连接部(2a)与所述污泥储存池(1)相通,且所述回用泵(4)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a)上,所述第二清理管(8)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c)相通;

所述传递部(2b)包括有若干段拼接支管(2b1),每段所述拼接支管(2b1)的两端均设置有一连接法兰(2b2),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法兰(2b2)之间、位于端部的连接法兰(2b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c)之间均设置有若干个连接螺杆(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澄清池剩余污泥再利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法兰(2b2)之间均设置有一密封套圈(13),所述密封套圈(13)由弹性或柔性材料制成,且所述密封套圈(13)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法兰(2b2),所述密封套圈(13)上开设有多个用于所述连接螺杆(12)穿过的让位孔(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效澄清池剩余污泥再利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套圈(13)的两侧中部均设置有环形的密封凸起(15),所述密封凸起(15)的轴心所在的直线与所述连接法兰(2b2)的轴心所在的直线共线,所述连接法兰(2b2)上开设有与所述密封凸起(15)过盈配合的配合槽(1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澄清池剩余污泥再利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用管(2)呈倾斜状,且所述回用管(2)的顶部与所述污泥储存池(1)相通,所述回用管(2)底部的下方设置有开口向上的中转槽,所述中转槽中设置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上倾斜或竖直设置有提升管,所述提升管的底部与所述提升泵相连。

说明书

高效澄清池剩余污泥再利用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高效澄清池剩余污泥再利用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会产生的产物,其中主要包括有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对生产无水而言,根据不同的情况通常也需要采用不同的工艺进行处理。比如,高氨氮废水的处理,以及高COD废水(工业园区)的处理就通常是采用了不同的工艺,具体即对于高氨氮废水,首先是废水导入到生物池(AO池)中进行生化处理,之后进入到二沉池中,最后通过深度处理(接触消毒池等)后达标排放;对于高COD废水(比如造纸废水),首先是进入到初沉池中,之后进入射流曝气池进行曝气处理,之后再进入二沉池,最后进行深度处理。其中深度处理池在行业里也称为高效澄清池,主要是用于将一级B水经过进一步的处理后,使得水质能够达到一级A,即提高了出水水质。

目前市面上有一种高效澄清池同时还使用了生物磁高效沉淀技术进行处理,其主要包括反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统、磁粉回收系统和加药系统等,在常规的混凝、絮凝的基础上,投加与水处理想配套的磁粉,使得粉末状的磁粉在污水中与絮体结合,形成以磁粉为凝结核的稳定絮凝体,由于磁粉的比重是水的五倍,所以使得有磁粉的絮体的比重迅速提高,这样磁体进入沉淀池后可实现快速沉降。其中除了磁粉,还会在澄清池中先后投加PAM、PAC、活性炭等,这些物料均会生成絮凝体进入到沉淀池中进行沉淀,且多采用斜管式沉淀池,其底部设置中心传动刮泥机,顶部设置斜管;其中污泥在池低聚集,一部分由底部污泥泵回流再次进入反应池(即澄清池),以保证反应池的污泥浓度,而需要排放的污泥在排放前,由污泥泵提升进入磁粉回收系统中进行磁粉回收,其中磁粉回收系统主要包括磁分离机(内含高速剪切机和磁分离器),实现絮凝体中的磁粉脱离,回收后的磁粉进入反应池(即澄清池)中循环使用,回收磁粉后的污泥被排放进入到污泥储存池中,后送入脱水车间进行脱水处理。

而在实际生产中发现,虽然经过了磁分离机进行了磁粉分离,但是在污泥中依然还存在有少量的磁粉、碳粉(活性炭)以及PAC和PAM等,如此直接处理导致了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高效澄清池剩余污泥再利用处理系统,旨在解决磁粉、活性炭等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高效澄清池剩余污泥再利用处理系统,包括污泥储存池以及与所述污泥储存池的底部分别相通的回用管和外排管,所述回用管上设置有回用泵和第一控制阀,带动外排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回用泵与所述污泥储存池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用管上设置有与所述回用管相通的第一清理管和第二清理管,所述第一清理管与所述回用管的连通处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回用泵之间,所述第二清理管与所述回用管的连通处与所述回用管远离所述污泥储存池的端部之间具有设定距离,所述第一清理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二清理管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所述回用管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所述第二清理管与所述回用管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五控制阀与所述污泥储存池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位于所述回用泵和所述污泥储存池之间的所述回用管部分呈直线状,所述第一清理管呈倾斜状与所述回用管相通,所述第一清理管的顶部朝向所述污泥储存池。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用管包括有依次相通的第一连接部、传递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污泥储存池相通,且所述回用泵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二清理管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通;

所述传递部包括有若干段拼接支管,每段所述拼接支管的两端均设置有一连接法兰,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法兰之间、位于端部的连接法兰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均设置有若干个连接螺杆。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法兰之间均设置有一密封套圈,所述密封套圈由弹性或柔性材料制成,且所述密封套圈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法兰,所述密封套圈上开设有多个用于所述连接螺杆穿过的让位孔。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套圈的两侧中部均设置有环形的密封凸起,所述密封凸起的轴心所在的直线与所述连接法兰的轴心所在的直线共线,所述连接法兰上开设有与所述密封凸起过盈配合的配合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用管呈倾斜状,且所述回用管的顶部与所述污泥储存池相通,所述回用管底部的下方设置有开口向上的中转槽,所述中转槽中设置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上倾斜或竖直设置有提升管,所述提升管的底部与所述提升泵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首先污泥储存池主要是用于储存经过了磁分离机中分离了磁粉的剩余污泥,但是这部分污泥并不直接送入到脱水机房进行处理,而是通过回用管和回用泵(即常规的污泥泵)导入到污水治理系统中的生物池(AAO反应处)中,然后能够将未反应完的PAC、PAM、活性炭或磁粉等都进行进一步的使用,同时也能够对生物池中的污泥浓度等起到协助作用,减少了浪费。但是如果污水治理系统中的生物池不需要这部分剩余污泥,则关闭了第一控制阀后,打开第二控制阀,通过外排管将剩余污泥还是导入到脱水机房进行脱水处理,使得整个污水治理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