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2.09.20
申请日:2022.06.13
分类号:C02F9/06(2006.01)I;C02F103/34(2006.01)N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冲击负荷的含煤废水回用处理系统,涉及煤水处理系统技术领域,解决了传统加药储存和投加过程中环境较差,药剂成本及人工成本较高,加药产生的煤泥量较大,针对褐煤的煤水处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包括用于多级沉淀的煤水平流沉淀池,通过抓取装置定期将沉淀池内的煤泥排出至晾煤平台,多级沉淀后的煤水溢流至MF微孔过滤池,通过可渗透性反应墙体粗滤后自流进入中间水池,再经煤水提升泵加压输送至电子絮凝装置内,电子絮凝装置处理后出水经中间水泵加压进入自清洗过滤器,过滤后再排入清水池。达到了降低煤水的进水浊度,有利于减少设备的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的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抗冲击负荷的含煤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多级沉淀的煤水平流沉淀池和抓取装置,通过抓取装置定期将沉淀池内的煤泥排出至晾煤平台,多级沉淀后的煤水溢流至MF微孔过滤池,通过可渗透性反应墙体粗滤后自流进入中间水池,再经煤水提升泵加压输送至电子絮凝装置内,电子絮凝装置处理后出水经中间水泵加压进入自清洗过滤器,过滤后再排入清水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负荷的含煤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煤水平流沉淀池包括一级沉淀池和二级沉淀池,一级沉淀池初次沉淀后的水溢流进入二级沉淀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负荷的含煤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池上设有清水回用泵,清水回用泵出水端一路连通至MF微孔过滤池上部进行定时喷淋清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抗冲击负荷的含煤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MF微孔过滤池内设有潜污泵,MF微孔过滤池清洗后的水通过潜污泵排至煤水平流沉淀池进水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负荷的含煤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自清洗过滤器的反冲洗废水排入煤水沉淀池进水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冲击负荷的含煤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为1.5-2.5m3/m2∙h,一级沉淀池与二级沉淀池之间采用多个溢流孔作为通水孔洞,每个孔洞流速0.15-0.3m/s。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抗冲击负荷的含煤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为2.5-4.5m3/m2∙h,二级沉淀池与MF微孔过滤池之间采用多个溢流孔作为通水孔洞,每个孔洞流速0.3-0.5m/s。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负荷的含煤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水箱底比MF微孔过滤池底低1米,以保证MF微孔过滤池的过滤压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负荷的含煤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化学处理设备包括电化学区域和反应沉淀池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抗冲击负荷的含煤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化学区域包括多组相对设置的阳极板和阴极板,阳极板和阴极板之间间隔交叉设置,构成多个电极组;所述反应沉淀池包括网格絮凝反应区及上向流蜂窝斜管沉淀池,网格絮凝反应区由多格竖井串联而成,进水水流顺序从一格流至下一格,上下对交交错流动,直到下一区域;进入上向流蜂窝斜管沉淀池后,悬浮絮体进入斜管区后沉淀在斜管空腔内,并沿斜边表面滑至下部污泥浓缩室,而上清液进入集水槽后排入澄清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冲击负荷的含煤废水回用处理系统,解决了传统加药法及传统电絮凝处理的弊端,降低了煤水的进水浊度,有利于减少设备的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等。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抗冲击负荷的含煤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包括用于多级沉淀的煤水平流沉淀池和抓取装置,通过抓取装置定期将沉淀池内的煤泥排出至晾煤平台,多级沉淀后的煤水溢流至MF微孔过滤池,通过可渗透性反应墙体粗滤后自流进入中间水池,再经煤水提升泵加压输送至电子絮凝装置内,电子絮凝装置处理后出水经中间水泵加压进入自清洗过滤器,过滤后再排入清水池。
更进一步地,所述煤水平流沉淀池包括一级沉淀池和二级沉淀池,一级沉淀池初次沉淀后的水溢流进入二级沉淀池。
更进一步地,所述清水池上设有清水回用泵,清水回用泵出水端一路连通至MF微孔过滤池上部进行定时喷淋清洗。
更进一步地,所述MF微孔过滤池内设有潜污泵,MF微孔过滤池清洗后的水通过潜污泵排至煤水平流沉淀池进水端。
更进一步地,自清洗过滤器的反冲洗废水排入煤水沉淀池进水端。
更进一步地,所述一级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为1.5-2.5m3/m2∙h,一级沉淀池与二级沉淀池之间采用多个溢流孔作为通水孔洞,每个孔洞流速0.15-0.3m/s。
更进一步地,所述二级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为2.5-4.5m3/m2∙h,二级沉淀池与MF微孔过滤池之间采用多个溢流孔作为通水孔洞,每个孔洞流速0.3-0.5m/s。
更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水箱底比MF微孔过滤池底低1米,以保证MF微孔过滤池的过滤压差。
更进一步地,所述电化学处理设备包括电化学区域和反应沉淀池区域。
更进一步地,所述电化学区域包括多组相对设置的阳极板和阴极板,阳极板和阴极板之间间隔交叉设置,构成多个电极组;反应沉淀池包括网格絮凝反应区及上向流蜂窝斜管沉淀池,网格絮凝反应区由多格竖井串联而成,进水水流顺序从一格流至下一格,上下对交交错流动,直到下一区域;进入上向流蜂窝斜管沉淀池后,悬浮絮体进入斜管区后沉淀在斜管空腔内,并沿斜边表面滑至下部污泥浓缩室,而上清液进入集水槽后排入澄清区。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电子絮凝装置与MF微孔过滤池在煤水处理系统中的组合运用,加大了煤水处理系统抗冲击负荷,也为了保证电子絮凝装置出水水质稳定;(2)电子絮凝装置与自清洗过滤器在煤水处理系统中的组合运用,运用在电子絮凝装置后续过滤的自清洗过滤器,自清洗过滤器反洗时不间断出水,比常规的重力式过滤及多介质过滤节省了占地空间,自用水率降低,且反洗时不影响出水,产水率提高。
(3)工艺全流程无需加药,无二次污染;设备结构简单,操作运行简便,便于实现无人值守,远程监控,且设备用电设备少,功率小,运行成本低。
(发明人:李武林;刘琴琴;季献华;李宽;贾伯林;姚志全;王辰;徐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