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2.11.15
申请日:2022.08.29
分类号:C02F1/72(2006.01)I;C02F1/76(2006.01)I;C02F101/30(2006.01)N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次氯酸钠催化氧化快速处理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方法,包括步骤:检测有机废水中的各指标;将有机废水pH调节至3~10;加入次氯酸钠并搅拌至溶解;将催化剂装入催化氧化反应器,将反应器置于水浴或油浴环境中,在停留时间内将有机废水打入反应器中,进行催化氧化反应;每隔一段时间从反应器出水口取出水样,检测各项指标的变化。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高级氧化工艺中非均相催化氧化方法,通过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产生更多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物质,并调整反应温度进一步加快了反应速度,提升了次氯酸钠的利用率和降解效率;在不同工艺条件下,有机物去除率可达到50%‑90%,且条件易控,工艺简单,应用前景广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次氯酸钠催化氧化快速处理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检测有机废水中的各指标,包括有机物含量、电导率、pH、氯离子含量、硬度和碱度;步骤2、将上述有机废水pH调节至3-10;步骤3、在调节过pH的有机废水中加入次氯酸钠,搅拌至次氯酸钠完全溶解;步骤4、将催化剂装入催化氧化反应器,将反应器置于水浴或油浴环境中,并设定一定的停留时间,在停留时间内通过水泵将加入次氯酸钠的有机废水打入反应器中,进行催化氧化反应;步骤5、每隔一段时间从反应器出水口取出水样,检测各项指标的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次氯酸钠催化氧化快速处理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有机物含量的指标为TOC值或COD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次氯酸钠催化氧化快速处理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次氯酸钠为粉末状、颗粒状或片剂状,次氯酸钠有效含量20%-99%,次氯酸钠的投加量为100ppm-100000pp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次氯酸钠催化氧化快速处理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催化剂的投加量与有机废水处理量的比例为1:8-1:6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次氯酸钠催化氧化快速处理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催化剂活性组分为铁、铜、锰、钴、镍、钒和镧的金属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次氯酸钠催化氧化快速处理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催化剂载体为铝基催化剂、碳基催化剂、陶基催化剂、硅基催化剂、铝碳复合催化剂、铝硅复合催化剂或碳硅催化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次氯酸钠催化氧化快速处理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水浴或油浴环境的温度为25-8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次氯酸钠催化氧化快速处理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停留时间为0.3-1.5h;根据停留时间设置水泵将加入次氯酸钠的有机废水打入反应器中的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次氯酸钠催化氧化快速处理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方法。
这种次氯酸钠催化氧化快速处理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检测有机废水中的各指标,包括有机物含量、电导率、pH、氯离子含量、硬度和碱度;
步骤2、将上述有机废水pH调节至3-10;
步骤3、在调节过pH的有机废水中加入次氯酸钠,搅拌至次氯酸钠完全溶解;
步骤4、将催化剂装入催化氧化反应器,将反应器置于水浴或油浴环境中,并设定一定的停留时间,在停留时间内通过水泵将加入次氯酸钠的有机废水打入反应器中,进行催化氧化反应;
步骤5、每隔一段时间从反应器出水口取出水样,检测各项指标的变化。
作为优选,步骤1中:有机物含量的指标为TOC值或COD值。
作为优选,步骤3中:次氯酸钠为粉末状、颗粒状或片剂状,次氯酸钠有效含量20%-99%,次氯酸钠的投加量为100ppm-100000ppm。
作为优选,步骤4中:所述催化剂的投加量与有机废水处理量的比例为1:8-1:64。
作为优选,步骤4中:所述催化剂活性组分为铁、铜、锰、钴、镍、钒和镧的金属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优选,步骤4中:催化剂载体为铝基催化剂、碳基催化剂、陶基催化剂、硅基催化剂、铝碳复合催化剂、铝硅复合催化剂或碳硅催化剂。
作为优选,步骤4中:所述水浴或油浴环境的温度为25-85℃。
作为优选,步骤4中:所述停留时间为0.3-1.5h;根据停留时间设置水泵将加入次氯酸钠的有机废水打入反应器中的速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利用高级氧化工艺中非均相催化氧化方法,引入固体催化剂,通过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产生更多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物质,并通过调整反应温度进一步加快了次氯酸钠与有机废水的反应速度,提升了次氯酸钠的利用率和降解效率,使得有机物高效降解为CO2和H2O。
2)本发明提出的有机废水降解方法可根据目标有机物去除率调整工艺参数,在不同工艺条件下,有机物去除率可达到50%-90%,较现有的有机物去除技术得到了极大提升,且条件易控,工艺简单,应用前景广大。
(发明人:徐颜军;秦刚华;刘春红;卓佐西;董莹;李宇航;祁志福;高强生;蒋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