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洲功能区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重点设施为抓手,沿江开发框架全面拉开,沿江经济板块初步形成。“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园区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按照高起点规划、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突出以园区转型、产业升级、城镇互动为重点,做大做强沿江经济板块,规划建设好滨江新镇。
一、北洲功能区基本现状
北洲功能区成立于2006年8月,是以船舶及配套、重工为主体的沿江经济板块。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核心启动区12平方公里。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近1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入70多亿元。先后有大洋造船、中铁宝桥钢结构、西城环洲材料、托尼船业等一批大体量项目入驻发展,2010年产销规模达240亿元,成为扬州市船舶工业“三园一基地”的核心区域,并被商务厅批准为省级船舶配套产业特色园区。
近几年来,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以科学规划引领开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园区成立初期就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先后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北洲功能区200平方公里概念性规划,上海中船九院编制了船舶(重工)产业园总体规划,江苏科技大学编制了船舶及配套产业发展规划,力求做到功能分类明确、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管理规范。按照规划和服务项目的要求,先后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在船舶产业园启动区,投资2.3亿元,先后建成了对接沿江高等级公路、贯穿园区的4.8公里太平洋大道,通往中铁宝桥、环洲的21公里堤顶硬质路面,以及东西向的横三路和南北向4.4公里的环洲产业大道。一座220千伏、两座110千伏变电所和三座企业自变电站已投入运营,保证了园区电力需要。铺设16公里的污水管网,与扬州污水处理厂对接贯通,自来水在全市率先实现统一供水。
2、以主攻大项目推进招商,产业集聚逐渐形成。园区坚持“产业立园,项目兴园”的思路,把产业招商作为发展的核心和重要抓手,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先后引进了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大洋二期投入32亿元全部完工,以两座900吨龙门吊、22万平米厂房和10万吨船坞为标志,大大提升了现代造船能力,2010年率先实现百亿目标。环洲船用材料公司是由两个中国500强企业,扬子江船业和西城钢铁集团联合投资,在前期投入8.4亿元的基础上,又组合投资12.6亿元,以中厚板、精密铸造和废钢回收物流为主体的项目已全部投产,2011年将成为园区第二个百亿企业。中铁宝桥(扬州)公司是由国企中铁宝桥公司投资兴建,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桥梁钢结构生产基地。同时,依托托尼船业与国企天津北方集团合作,整合资源,发展船舶设计、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在船舶配套上,一方面,通过招商,吸引南通东星拼装、海门麒麟涂装、通州广盛机械等36家配套企业,全年配套销售5亿多元,入库税收7000多万元。另一方面,启动船舶配套园建设,轴舵系、船用发动机配件磨具、船用防腐涂层、船用装饰件等项目入园建设。同时,又成功签约了投资40亿元的西城船用薄板新工艺项目、投资15亿元的海工新材料项目、投资12.5亿元的镍铁不锈钢项目和投资10亿元的水利机电项目等。
3、以转型升级助推发展,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园区的发展坚持走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在招商过程中,船舶制造瞄准高附加值特种船型,船舶配套向高端配套努力,重工机械向吊装设备、运输机械、港口机械等转变,海洋工程向深海能源开发设备及配套进军。同时,支持企业成立工程技术中心,推进与船舶及配套相关的科研院所合作,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大洋公司与江苏科技大学合作建成了省级工程技术和船型设计中心,在整体船市低迷状态下,积极研发新型环保、节能船型,争取市场主动,实现了“逆势上扬”。此外,加快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目前正与江阴法尔胜集团合作,筹建钢材检测中心,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园区科技服务水平。
二、“十二五”期间北洲功能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邗江船舶(重工)产业园面临着宝贵的发展机遇,主要有:
1、国际船舶产业转移的机遇。国际造船业经过两次大的产业转移,先后造就了日本、韩国两个世界造船大国。目前,第三次全球船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正在展开,我国凭借综合优势,已经成为第三次国际船舶产业转移的重心,这给我国大力发展船舶工业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邗江船舶(重工)产业园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
2、区位优势带来的现实机遇。邗江船舶(重工)产业园位于长江口国家级造船基地的中心区域,在200公里半径范围内,分布着大洋造船、中海运(江苏)造船基地、金陵船厂、新世纪造船、新扬子造船、熔盛重工、中远川崎、上海外高桥造船基地、长兴岛江南造船基地、沪东中华等10多家全国知名的龙头造船企业,船舶配套设备需求量巨大,给邗江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
同时,邗江上游的南京、马鞍山和下游的张家港、上海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可为邗江船舶(重工)产业园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材料供应保障。
3、园区已具备的产业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邗江船舶(重工)产业园具备了加快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现已成为全市船舶工业“三园一基地”的核心区域,09年被省商务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产业园,现有的大洋、环洲、宝桥等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和吸纳效应,在手在谈的一批项目也必将使园区的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然而,在面临机遇的同时,邗江船舶(重工)产业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8月份对美元汇率首次突破6.4,升值压力加剧,外贸出口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其次,国内通胀压力仍然较大,7月CPI同比上涨6.5%,创三年来新高。此外,银根持续收紧,近年来央行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3次加息。这些都给邗江船舶(重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制约因素。
二是周边船舶工业园区数目众多,招商引资竞争激烈。随着我国船舶业的快速发展,沿海、沿江各地纷纷成立船舶工业园区,而且产业结构相似度高,势必对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带来困难。
三是船舶配套业人才资源严重匮乏,技术品牌不足。相对于船舶制造而言,船舶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品牌的作用和影响力更大,人才、技术和品牌成为现代船舶配套业发展的三大重要战略资源。而邗江船舶(重工)产业园的船舶配套产业刚刚起步,在人才、技术和品牌方面的储备尚属空白。
四是启动资金需求较大,融资渠道不够宽广。船舶产业基础设施所需启动资金数额巨大,目前,邗江船舶(重工)产业园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主要由政府财政承担,融资思路及渠道还不够开阔,需要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力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十二五”期间北洲功能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据《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十一五船舶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因地制宜,集聚发展,错位竞争,梯度开发;以发展船舶配套产业为核心,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相结合,采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全力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加强规划引导,建成布局合理,服务功能较为齐备的北洲产业基地。
2、总体思路: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市场运作,强化招商;集中力量,重点突破;集聚发展,错位竞争;重点配套,兼顾其他(重点发展船舶配套产业,兼顾船用材料与船厂生产用设备并举);政府为主,企业为辅(坚持政府全面打造为主,龙头造船企业划片开发为辅);配套做大,材料做精,设备做强,服务做好(将船舶配套业做大,将船用材料做精,将船厂生产用设备做强,将船舶配套服务业做好).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园区配套服务水平,推动园区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将北洲功能区早日建设成为功能配套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生态环境友好的现代园区,成为扬州市区域重要的工业板块经济。
3、主要目标:
(1)经济目标
2010年:工业产销260亿元,入库税收5亿元以上;
2011年:工业产销350,入库税收7亿元以上;
2012年,工业产销450亿元,入库税收8—10亿元;
今后几年,每年净增1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园区产销规模达800亿元以上,为冲击千亿园区奠定基础。
(2)产品目标
通过与国内大集团、大财团合作,实现引进3-5项船舶设备的许可证生产技术或国内自主创新技术落户园区,并形成相应的生产规模。
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力争实现3-5个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入园投资生产。
通过做精船用材料,做强重工机械设备,做好船舶配套服务业,使园区初步建成一个具有一定特色、产品门类较为齐全的船舶配套产业基地。
(3)技术目标
到2015年底,力争实现 “三个一”: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国际知名品牌的船舶及船舶配套产品;拥有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船舶及船舶配套产品;拥有一个在江苏省具有一定地位的船舶及船舶配套研发服务平台。
四、“十二五”期间北洲功能区的产业规划布局、产业发展方向
(一)产业规划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板块经济的要求,本着集约使用土地尤其节约使用岸线的原则,全力打造环洲重工、大洋造船及配套、中铁工业及3号滩重工机械等内部四大板块。
1、环洲板块规划:
①沿江天吉半岛约800亩:作为项目预留用地;
②环洲公司北侧堤外约500亩:主要用于油井管精制加工和部分物流用地,同时建设1000吨级壁立式码头;
③环洲大道西侧堤内约200亩:主要用于宽厚板项目用地;
④环洲大道东侧200亩:作为企业行政办公区域用地。
2、托尼地块及腹地:结合整合托尼现有区域,及堤外腹地(100多亩),作为天津北方集团船舶和海工项目用地;
3、四墩子地块(560亩)及腹地:鸥江钢材物流、钢材市场及公共码头;
4、大洋点供710亩:未用区域(约360亩)拟布局上海德文轴舵系(50亩)、发动机配件模具(30亩)、船用涂层(20亩)、“三大中心”(20亩);
5、大洋公司南大门、东大门之间地块(约700亩):作为大洋公司预留发展用地;
6、中铁宝桥公司东部区域(原洋洋地块,约320亩):作为高端配套项目预留用地;
7、中铁宝桥北侧腹地区域(约1500亩):作为中船基金发展用地;
8、3号滩区域:总面积3000亩,已吹填1200亩,拟重点布局海工新材料、镍铁不锈钢、水利机电设备等项目。
(二)产业发展方向
①造船、拆船及修船
造船:向高、大(吨位)、特(特种船型)发展;
拆船:大小、内外、远近结合;
修船:由换板、涂层向改装改造发展。
②船舶配套
现有基础配套:材料中心:板材、薄板、中厚板、特钢;管子中心;
努力方向:动力推进系统:轴舵系、螺旋桨、发动机、中底速柴油机组;信息装备:通讯导航、仪器仪表等;舱室机械设备:甲板机械、舱室装备等。
③重工机械
桥梁钢结构:以中铁宝桥为主;
新材料:以鸥江彩涂板、西城薄板为突破;
港口机械:以三一重工为突破;
吊装设备:以海光重工为主。
④海洋工程
以西城海工材料、新加坡OCS(与吉宝配套)、新加坡合盛海事及扬子江海工装备等主攻点。
⑤板材物流:鸥江钢材物流、钢材市场及公用码头
五、“十二五”期间北洲功能区的总体规划布局
“十二五”期间,坚持“产城互动”、“南北联动”的原则,以打造“滨江新镇”为重点,将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将老镇改造与新城开发统筹推进,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配套,同时考虑到淮扬镇铁路将横穿园区,对原规划布局作适当调整。以淮扬镇铁路线为分界,西南方向以工业布局为主,东北方向以生活布局为主。城市范围西至铁路、东至规划中的泰李高路(新坝连接线向东1公里左右)、北到夹江主排河、南到富民路或规划横五路(主心河),面积4-5平方公里。
城市核心区发展方向:城市核心区跳出老镇区主要向北略偏东发展。当前重点发展新坝连接线沿线、横三路东延伸段两侧区域。
统筹考虑配套项目布点和建设:对滨江职工服务中心、休闲会所、展示中心等项目继续全力以赴组织实施,对教育医疗文体中心加快规划建设步伐,对购物广场重新选址建设(新坝连接线与横三路交叉口),同时尽快向东延伸横三路,适时在新坝路东侧500米左右建设南北向区间干路(连接老扬佘线和规划中的横四路)。
李典镇区:向东南方向发展,以一河两岸为重点发展轴线,加强商业和住宅的布局。
六、执行“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是以培植龙头企业支撑新跨越。近年来,园区一直把龙头企业培植作为打造重点产业、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根本途径,着力培植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创新型规模企业群。大洋造船、西城环洲打造百亿企业,另外培植3-5个30-50亿元企业和一批5-10亿元企业。
二是以推进重大项目支撑新跨越。继续坚持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围绕产业的上下游延伸,招引大项目,建立大基地,做强大产业。围绕内部四大板块,每年实施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亿元以上项目4-5个。力争通过3-5年努力,力求每个板块都能做大做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整体板块上规模。
三是以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新跨越。船舶制造向高附加值特种船型转变,船舶配套向高端配套努力,努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大科技平台建设,既服务园区企业,也辐射周边区域。强化科技合作,紧紧依托与船舶及配套相关的科研院所,争取科技成果转化,吸纳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端配套项目。积极引入中船基金,共同打造船舶配套产业园。
四是以人才战略支撑新跨越。人才是产业升级、园区转型发展的重要保证。引导企业加快推进人才战略,每个龙头企业都有自己的科技人才队伍。重点是大洋造船公司,加大对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每年腾出5%的优质岗位给新进员工。积极为公司和高校院所牵线搭桥,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是以统筹发展支撑新跨越。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按照中长期5-8万人的规模,将生产区、生活区、服务区分别定位,政企联动,有计划实施一批重点工程,使滨江新镇拉开框架,扩充容量,提升形象。进一步保持生态优良。明确进园项目准入条件,拒绝污染项目入园。加快推进北洲污水管网工程,将污水送至扬州六圩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尽可能保护原有湿地和林地,保证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真正把园区建成产业集聚、生态良好、群众认可、发展和谐的重要经济板块。进一步推进共建共享。把项目落户、产业集聚作为致富百姓的最大实事,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更多的致富渠道。把拆迁安置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做到以安促拆、和谐拆迁,使广大农民在园区开发建设中真正得实惠。(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