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秭归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发布时间:2013-1-22 10:26:03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十二五”时期是全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实施“四县”战略(特色农业大县、精品工业强县、三峡物流新县、文化旅游名县)和三峡工程后续规划的黄金时期,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总纲领,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融合,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根据国家、省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秭归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订本规划。

一、秭归县“十一五”环境保护回顾

(一)主要成果

1、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到2010年规划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削减5%,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削减10%。至2010年,实际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了33.8%,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了31.3%,均在市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

2、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水环境质量:全县城镇1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地表水控制断面水质均达到功能区划要求。

环境空气质量:2006-2010年度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均在300天(43周)以上,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值均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上升。

声环境质量:县城环境噪声平均值由2006年的55.9分贝下降到2010年的51.2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由2006年的69.1分贝下降到2010年的65.3分贝。

3、创模工作扎实推进

以宜昌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及我县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扎扎实实地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启动了城镇基础设施、饮用水源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治理等创模工程,使得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城市环境质量逐步好转。

2009年11月,秭归县人民政府正式向省环委会递交了创模申请,提出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10年4月,县委、县政府召开“创模”动员大会,成立了“创模”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2010年7月,《秭归县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规划》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创模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4、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深入

在三峡日报刊印专版,宣传报道环保项目建设、企业污染治理、环境监管执法、环境监测、长江漂浮物清理等方面的工作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向市民发放《发展中的秭归环保》宣传册700份。制作了“保护碧水蓝天、建设绿色家园”展牌;以会代训,组织企业负责人学习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排污申报以及环保义务、违法责任等环保法规知识;认真组织开展“6.5”世界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开辟“创模专题”栏目,在理论在线学堂开设了生态文明专栏,在县电视台开办环保小知识专题节目及环保公益宣传;开展环保教育活动,与县节能办、匡通电子有限公司联合举办“选择绿色照明、畅享低碳生活”公益晚会活动,与县科协联合举办“科技环保周”活动,与县妇联联合举办“低碳生活进家庭”活动等;组织开展绿色创建,先后有6所学校成功创建市级绿色学校,2所学校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学校,2个社区成功创建市级绿色社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5、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一是严把环境准入关。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对全县的工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完成了秭归经济开发区环评,并经省环保厅审查批复。在招商引资上,防止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项目向我县转移,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坚决杜绝国家明令禁止的淘汰工艺项目落户秭归,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新增。严格把好验收关,确保环保“三同时”落实到位,做到了增产不增污。二是抢抓国家实施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机遇,着力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强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完成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6个,污染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结构性污染得到解决。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废旧塑料加工企业8家,关停小造纸企业6家,关闭4家66万吨的立窑水泥生产线。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全面启动。泽丰纸业4000吨/日的白水回用工程、污泥生产纸板项目,金山实业和匡通电子有限公司废水循环利用项目等一批工业污染治理和废物利用项目实施,大大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废旧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华扬太阳能率先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吉盛织染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五是积极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从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从2007年我县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以来,累计发放排污许可证30家,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持证率达100%。

6、城镇环境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城镇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库区集镇5个污水处理厂和6个垃圾处理项目均已建成投入使用,库区集镇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改善了集镇生活环境。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场二期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杨林桥镇污水处理项目和周坪垃圾处理项目于2010年底开工建设。二是能源结构调整不断强化。加强了城区燃煤锅炉建设的管理力度,继续严格执行中心城区禁止使用燃煤锅炉,取缔宾馆等违规建设的燃煤锅炉,鼓励和推动城区宾馆和居民使用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太阳能得到广泛推广使用。三是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餐饮业污染防治管理与整治,加强娱乐行业、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和治理,积极调处噪声扰民污染纠纷,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

7、农村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一是村庄整治试点初见成效。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做好“7+1”生态环境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电等替代燃料,加快调整农村能源结构,认真办好试点示范工作,积累经验,逐步在全县推广。二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科学指导畜禽养殖业合理规划布局。对新、改、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限期治污改造,确保达标排放。三是认真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归州镇成为全市第一个省级生态乡镇,郭家坝镇和烟灯堡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乡镇(村)。

8、库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开展

一是积极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香溪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一期)工程已实施完毕,二期工程有序推进。二是库底固废清理全面完成。圆满完成三峡水库三、四期蓄水库底固体废物清理任务。三是库区漂浮物清理机制建立。建立了清漂长效机制,成立了一支专业清漂队伍,确定清漂专船,2006年至2010年底,秭归县共出动清漂船只9886船次,打漂人员47833人次,累计打捞漂浮物74820吨。四是库区支流的监测和巡查力度得到加强。对库区主要支流每月开展水质监测和巡查,密切关注库区支流水质变化,建立了水华应急监测、巡查机制。五是拆除库区网箱养鱼,促进库区水质改善。

9、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环境监察监测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人员得到充实。二是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达14台(套)。三是环境应急机制与保障能力得到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能源结构不尽合理

工业、居民等能源消费仍以煤为主,电、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所占比例低,特别是县城,造成酸雨发生率高。

2、非库区集镇环保基础设施缺乏

非库区集镇污水、垃圾处理收集设施缺乏,污水垃圾直接排放。

3、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同时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产生的大量畜禽废弃物不能充分利用并随意排放,对区域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4、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不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及“三同时”制度、擅自停运环保设施等环境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二、“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环境保护法规政策逐步完善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不仅大力推进环保法制、体制、投入、能力等方面的建设,而且将总量控制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约束性的指标,实行行政问责和“一票否决”,将保护环境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国家生态环境以奖代补政策实施力度更大,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将更多,政策将更优惠,手段将更有力。

2、国家相关环保规划实施机遇

“十二五”是国家实施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关键时期,后续规划中确立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将全面开始实施,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将更多地惠及秭归,是秭归自三峡工程兴建以来又一次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是秭归跨越发展的加速器、持续发展的推进器、和谐发展的孵化剂,将成为推动秭归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国家在“十二五”将继续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三峡库区是生态环境最为敏感、最为脆弱的地区,通过三峡工程后续规划及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将构建我县完备、稳定的库区生态屏障,将为库区群众生产生活、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长期安全运行提供重要生态保障,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实现污染全过程控制创造良机

随着科技进步、,秭归县将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限制和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降低产品能耗、物耗、水耗,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环保产业,为污染全过程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机遇。

(二)挑战

1、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污染物产生总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工业“三废”的产生量将会不断增加,治理的技术与水平若跟不上,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势必会增加。同时,噪声扰民较为普遍,生活噪声污染影响依然严重,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不断加重,酸雨发生频率比较高。二是城镇规模的扩大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将会增加,城市污水污染环境和垃圾围城的问题日趋严重。三是畜禽养殖业的大量发展,畜禽养殖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并成为危害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由于养殖场变动大,分布分散,治理和监管都有一定的困难。四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大量氮磷等营养随地表径流冲刷进入地表水,将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污染治理的难度,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三峡蓄水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库区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一是支流库汊形成滞水区,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下降,“水华”在这些区域普遍发生,治理技术与投入跟不上。二是库区清漂任务艰巨,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手段及最终处置方法。三是船舶垃圾管理、收集、处置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滚装船翻坝转运给秭归带来新的环境风险。

3、环境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维护稳定的压力大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维权意识将不断增强,对环境问题的投诉将增多,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三、秭归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总量减排为核心,以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依靠科技进步,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强化环境执法监督,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使秭归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协调发展,互惠共赢。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二是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三是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四是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五是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应强烈的环境问题,突出库区、城镇集镇、人口集中区、饮用水源等重点。

(二)“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到十二五期末,全县重点流域和城镇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城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8%、98%,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0.4万吨、氨氮排放量0.0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0.3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0.509万吨;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率达到90%,辐射工作单位安全许可证发放率100%;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部分地区有所好转,有健全管理机构的自然保护区比例达到90%;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大队能力达到标准化要求,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三)主要任务

1、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把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坚持“治旧控新、监建并举”的工作方针,突出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减排,层层落实责任,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落实污染减排各项措施。坚持政府监管、企业减排、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和政策支持体系,强化污染减排激励和约束机制。

2、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园区建设。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群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以光电子、建材、轻纺服饰和农产品加工等4大行业为重点,实施一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项目,建成20家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应强制审核的重点污染企业要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建成一批废物“零排放”企业。  

3、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治理,努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改善水、大气和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或生产线,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规定、环保不达标、超标或超排污许可证要求排放的企业实施关停。重点治理小造纸、城市污水的污染,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和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严重的企业。

4、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深化工业污染防治

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发展规划与决策阶段,全面落实规划环评。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对排污单位的审核和监管,实施污染源全面达标工程,提高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严格新建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工作。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及生态环境敏感区等重点区域,严禁兴建影响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的项目;对不符合城镇总体规划、环境规划以及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一律不得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新建项目未通过环评的一律不准开工,在建项目环保设施不配套的一律不准投产。

5、加强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确保库区水环境安全

认真抓好三峡工程后续规划重点治理项目及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加强长江干支流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做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三峡库区内围网养殖,取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格执行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措施,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严格控制船舶污染,加强三峡水库生态保护和修复,对主要入库河道、河口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降低氮磷入库总量,控制三峡库区流域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加强库区漂浮物的清理与处置。

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实行生态环境分区域控制和管理,启动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工作。加强资源开发类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切实加强对水电项目的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和努力消除水电开发对水系、生态和人文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加强旅游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和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维护生态安全,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7、坚持以点带面,着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环境合法权益为出发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努力推进“田园清洁化、家园整洁化、水源洁净化”工程。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采取灌排分离等措施控制农田氮磷流失,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环保型农膜使用和农作物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积极防治土壤污染。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建设有机食品生产试点示范基地。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创建5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0个省级以上生态村。积极探索推进农村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

8、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全县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力争实现全县所有乡镇集镇均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置场,进一步完善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强运行监管,保证正常运转,确保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加快城区工业大气污染源的治理、改造进程,重视解决油烟污染问题,加强建筑施工和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的扬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城市清洁能源的比例,因地制宜地发展以燃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强噪声污染控制。优化城市工业布局,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9、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管理

完善辐射安全资格许可制度和放射源登记管理制度,加强核与辐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竣工验收工作。加强放射性废物的收储和使用管理。完善突发核辐射事件的现场处置,以及辐射监测、剂量估算等日常管理。

10、加强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环境污染防治

鼓励和引导固体废弃物重点产生行业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重点提高废弃化学品、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尾矿等废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规范废旧电子、电器的综合利用和回收工作。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经营许可证管理为核心,继续推进全县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运输、集中处置设施及管理体系的建设。严格按照标准建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完善城镇垃圾收运网络体系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

11、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逐步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不断完善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和条件。按照“统一、效能、标准化”的原则,建立科学的环境保护监测、监控和信息传输体系。县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大队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健全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所有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并与市环保局联网,实现在线实时监控。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具备应对一般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到机构健全、职能完善、编制齐全,加大环保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四)保障措施

1、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强化环保部门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的职责,逐步建立环境与发展相协调、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环境保护工作任务量化分解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并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导致环境损失或者生态破坏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提高环境综合执法能力

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实行环境执法责任追究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继续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和机制。推进联合执法,完善环境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的工作联系制度,及时向司法机关移送环境违法案件,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长效机制,尽快扭转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局面。

3、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展览、书籍等各种媒体,加大环境警示教育力度,逐步建立有益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推进环境保护政务公开,完善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发布环境质量信息,公布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公示环境保护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情况。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听证和参与制度,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和重大举措,公众要全过程参与监督。完善环保举报制度,畅通群众投诉渠道,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创造条件。

4、加大环境保护投入。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宣教、信息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调整和完善污水、垃圾等服务性收费政策,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处理费征收标准,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

5、加强环保教育培训

以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环保干部队伍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新时期工作要求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改进干部培训方式,增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教育、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及在职教育,提高干部的领导水平、管理技能和创新能力。

(五)“十二五”重点环保项目规划情况说明

秭归县“十二五”环保规划重点项目涉及到水污染防治项目、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固体废物治理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监管能力建设项目等5个类型,共规划项目52个,总投资108990万元。其中水污染防治项目18个,规划投资39340万元;大气污染防治项目5个,规划投资10620万元;固体废物治理项目8个,规划投资17690万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6个,总投资36240万元;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5个,投资5100万元。(秭归县环保局)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