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9.24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精细化工含油废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废水首先进入隔油池进行初步除油,从隔油池出来的废水进入调节池,S2将反应池废水导入中和絮凝池中,同时加入PAC为聚合氯化铝和PAM为聚丙烯酰胺;S3联合催化氧化;S2反应结束后采用,催化氧化以FeSO4作为催化剂,H202和臭氧为氧化剂的一个催化氧化反应;S4在S3反应结束后,池有絮凝沉淀,此时再加入PAC为聚合氯化铝和PAM为聚丙烯酰胺进行反应;S5将S4反应完加入到SBR生化反应池,S6将蒸发残留浓缩液排出多效减压蒸发装置,进行焚烧处理。本发明采用了以隔油+Fenton高级氧化法+混凝+絮凝+气浮为主的预工艺;通过预处理,有机废水的COD去除了率大提高,可生化降解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精细化工含油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废水首先进入隔油池进行初步除油,从隔油池出来的废水进入调节池,从调节池出来后进入反应池;
S2将反应池废水导入中和絮凝池中,同时加入PAC为聚合氯化铝和PAM为聚丙烯酰胺;
S3联合催化氧化;S2反应结束后采用,催化氧化以FeSO4作为催化剂,H202和臭氧为氧化剂的一个催化氧化反应;
S4在S3反应结束后,池有絮凝沉淀,此时再加入PAC为聚合氯化铝和PAM为聚丙烯酰胺进行反应;
S5将S4反应完加入到SBR生化反应池,
S6将蒸发残留浓缩液排出多效减压蒸发装置,进行焚烧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精细化工含油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所述的冷凝液与蒸发残留浓缩液的体积比为8~9。
说明书
一种精细化工含油废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精细化工含油废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行业的技术革新及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废水水质具有难生物降解性、高COD等特点。例如,化工行业产生的废水COD可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毫克每升。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已经无法直接处理这些废水。目前,处理高COD废水的方法主要包括:1)生物厌氧处理及其联用技术,例如,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好氧联用技术(A/O)、缺氧-厌氧-好氧联用技术(A2O)等;2)化学氧化处理及其联用技术,例如,电解-好氧联用技术、芬顿-好氧联用技术等。但是上述提及的方法均有不足之处。生物厌氧处理及其联用技术的缺陷在于反应条件苛刻、装置设计及维护复杂、正式装置运行前厌氧污泥驯化过程漫长;化学氧化处理及其联用技术的缺陷在于药剂成本较高、易产生剧毒副产物。如何处理高COD废水一直是污水处理行业的研究热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精细化工含油废水处理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采用了以隔油+Fenton高级氧化法+ 混凝+絮凝+气浮为主的预工艺;通过预处理,有机废水的COD去除了39.1﹪,降至2900mg·L-1以下,BOD5/COD的数值由0.1提高到0.24,可生化降解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精细化工含油废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废水首先进入隔油池进行初步除油,从隔油池出来的废水进入调节池,从调节池出来后进入反应池;
S2将反应池废水导入中和絮凝池中,同时加入PAC为聚合氯化铝和PAM为聚丙烯酰胺;
S3联合催化氧化;S2反应结束后采用,催化氧化以FeSO4作为催化剂,H202和臭氧为氧化剂的一个催化氧化反应;
S4在S3反应结束后,池有絮凝沉淀,此时再加入PAC为聚合氯化铝和PAM为聚丙烯酰胺进行反应;
S5将S4反应完加入到SBR生化反应池,
S6将蒸发残留浓缩液排出多效减压蒸发装置,进行焚烧处理。
在步骤S5所述的冷凝液与蒸发残留浓缩液的体积比为8~9。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采用有机物参与阴极的还原反应,使官能团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原有机物的性质,降低了色度,改善了B/C值;废水的胶体粒子和微小分散污染物受电场作用,产生电泳现象,向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并聚集在电极上使水澄清;阳极新生态的Fe2+经石灰中和生成Fe(OH)2、Fe(OH)3有极强的吸附能力,使水得以澄清;阳极生成的氢气,具有还原性,能将硝基苯还原成苯胺,降低废水的毒性增加废水的可氧化性,利于提高后续氧化法处理效应;本工艺中的催化氧化从实际上来讲是以FeSO4作为催化剂,H202和臭氧为氧化剂的一个催化氧化反应从而使废水的COD大大降低,在废水pH调至碱性并有O2存在时,还会发生下列反应在一定酸度下,Fe(OH)3以胶体形态存在,具有凝聚、吸附性能,可除去水中金属铅和金属铬以及部分悬浮物和杂质采用了以隔油+Fenton高级氧化法+混凝+絮凝+气浮为主的预工艺;通过预处理,有机废水的COD去除了39.1﹪,降至 2900mg·L-1以下,BOD5/COD的数值由0.1提高到0.24,可生化降解性得到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