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3.28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是新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结构是预处理池内壁设弧形过滤板,预处理池内壁与弧形过滤板之间为连接总管的一端,连接总管上设阀门,另一端连接多通接头,多通接头连接8个过渡支管的一端,另一端封闭,8个过渡支管以多通接头为圆心向四周均匀延伸分布,相邻2个过渡支管之间的夹角为45°,过渡支管连接多通接头的一端高于另一端,过渡支管与水平面呈5°夹角,过渡支管上开有若干出水孔,过渡支管上的出水孔的数量从较高一端向较低一端递增分布,过渡支管设置在漏斗形生物处理容器7内的泥土层内,漏斗形生物处理容器底部中心设出水管。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污水在泥土层内均匀分布,提高了处理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新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包括预处理池(1)、连接总管(3)、多通接头(5)、过渡支管(6)和漏斗形生物处理容器(7),其中预处理池(1)内壁设弧形过滤板(2),预处理池(1)内壁与弧形过滤板(2)之间为连接总管(3)的一端,连接总管(3)上设阀门(4),连接总管(3)的另一端连接多通接头(5),多通接头(5)连接8个过渡支管(6)的一端,过渡支管(6)的另一端封闭,8个过渡支管(6)以多通接头(5)为圆心向四周均匀延伸分布,相邻2个过渡支管(6)之间的夹角为45°,过渡支管(6)连接多通接头(5)的一端高于另一端,过渡支管(6)与水平面呈5°夹角,过渡支管(6)上开有若干出水孔,过渡支管(6)上的出水孔的数量从较高一端向较低一端递增分布,过渡支管(6)设置在漏斗形生物处理容器(7)内的泥土层(8)内,多通接头(5)与漏斗形生物处理容器(7)中心位于一条铅垂线上,漏斗形生物处理容器(7)底部中心设出水管(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过渡支管(6)与泥土层(8)顶面的距离为25~30cm。
说明书
一种新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新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保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现有技术中,有使用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其结构一般包括预处理池和生物处理系统,生物处理系统内设粗砂层、泥土层、细砂层等,污水中有机物、氨氮和磷等可停留在泥土层,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去除,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管道设置简单,很容易导致污水在泥土层中的渗透不均匀不彻底,影响过滤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实现污水在生物处理系统的泥土层中可均匀彻底的渗透,进行充分过滤,提高过滤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新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结构包括预处理池、连接总管、多通接头、过渡支管和漏斗形生物处理容器,其中预处理池内壁设弧形过滤板,预处理池内壁与弧形过滤板之间为连接总管的一端,连接总管上设阀门,连接总管的另一端连接多通接头,多通接头连接8个过渡支管的一端,过渡支管的另一端封闭,8个过渡支管以多通接头为圆心向四周均匀延伸分布,相邻2个过渡支管之间的夹角为45°,过渡支管连接多通接头的一端高于另一端,过渡支管与水平面呈5°夹角,过渡支管上开有若干出水孔,过渡支管上的出水孔的数量从较高一端向较低一端递增分布,过渡支管设置在漏斗形生物处理容器内的泥土层内,多通接头与漏斗形生物处理容器中心位于一条铅垂线上,漏斗形生物处理容器底部中心设出水管。
优选的,所述的过渡支管与泥土层顶面的距离为25~30c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结构简单有效,污水在预处理池内杂质通过弧形过滤板过滤后,污水沿连接总管流动,由多通接头分布到各过渡支管,延过渡支管倾斜流动,均匀向四周延伸的八个过渡支管使得污水在漏斗形生物处理容器的泥土层内均匀分布,从出水孔流出,进行生物处理,过渡支管上的出水孔的数量从较高一端向较低一端递增分布,使得污水的分布更均匀,不会聚集在容器中央,提高了处理效果,处理后的污水可从出水管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