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4.24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IPC分类号C02F11/121; C02F11/15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及污泥脱水系统,该过滤器包括具有污泥入口和污泥出口的壳体,污泥通道,过滤结构,排渣通道,螺杆以及驱动机构,其中过滤结构设置在污泥通道上,供污泥通过而阻止杂质物通过;螺杆位于污泥通道内,用于对污泥进行挤压使污泥通过过滤结构以及推动过滤结构截留的杂质物移动;排渣通道位于螺杆的推进方向的前方,且排渣通道的一端部与污泥通道连通、另一端部位于壳体之外。本实用新型的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可有效将污泥中含有的颗粒状、纤维状、块状等杂质物除去,从而可以解决电渗透污泥脱水机容易损坏或使用一段时间后脱水率和/或效率下降的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简单、处理效率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用于去除污泥中的颗粒状、纤维状、块状杂质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渣过滤器包括具有污泥 入口和污泥出口的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且分别与所述污泥入口、污泥出口连通的污泥通道,过滤结构,排渣通道,能够转动地设置的螺杆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螺杆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过滤结构设置在所述污泥通道上,供污泥通过而阻止所述杂质物通过;所述螺杆位于所述的污泥通道内,用于对污泥进行挤压使污泥通过过滤结构以及推动所述过滤结构截留的杂质物移动;所述排渣通道位于所述螺杆的推进方向的前方,且所述排渣通道的一端部与所述的污泥通道连通、另一端部位于所述壳体之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入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污泥出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所述的污泥通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的过滤结构设置在所述污泥通道的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过滤管,所述过滤管的截面为开口朝上的弧形,所述过滤管上分布有多个滤孔和/或滤缝,所述螺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过滤管的延伸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管的截面为圆弧形,所述螺杆与所述过滤管的中心重合且螺杆与所述过滤管内壁之间相接触。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通道为长方体形,且长、宽、高的比例为2~10:1: 2~12,所述的螺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污泥通道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孔网板,所述多个多孔网板之间形成所述的污泥通道或者所述多个多孔网板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的污泥通道;或者,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滤水筒,所述的滤水筒的内腔构成所述的污泥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器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固定座,所述的多孔网板以及过滤结构分别与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括位于上方的上加强板与位于下方的下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与所述多孔网板固定连接,所述下加强板与所述的过滤结构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渣过滤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多孔网板内侧的刮泥板组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刮泥板组件转动的驱动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渣通道由一端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的排渣管形成,在所述的排渣管的另一端部上设置有挡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门包括活动地设置的门本体以及用于倾向于使门本体关闭的保持机构,正常情况下门本体在保持机构的作用下保持关闭,而在受到的推力达到或超过设定值时打开。
12.一种污泥脱水系统,其包括污泥浓缩装置、电渗透污泥脱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脱水系统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所述的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的污泥出口与所述污泥浓缩装置的污泥入口连通。
说明书
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及污泥脱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泥处理设备领域,具有涉及一种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同时还涉及一种具有滤渣过滤器的污泥脱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伴随产生的污泥数量快速增加。根据有关材料,2010年我国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达到3亿吨。由于污泥含有大量的细胞水,目前,几乎所有的污水处理厂现有的设备与技术只能将污泥的含水率降低到80%左右,如要达到焚烧的要求-污泥的含水率低于50%要花费很高的成本,因此我国几乎所有污水处理厂往往只能将污泥以填埋和堆放为主,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利用电渗透脱水的原理对污泥进行处理的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能够实现较理想的脱水率和脱水效率(如ZL201310285709.6、ZL201720162247.2所报道的电渗透污泥脱水机),而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
然而,随着电渗透污泥脱水机的推广应用,逐渐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电渗透污泥脱水机在处理某些污泥时容易损坏或使用一段时间后脱水率和/或效率下降。经过申请人的研究发现,导致电渗透污泥脱水机容易损坏或脱水率效率下降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待处理污泥中往往含有一些杂质(如金属颗粒、石块或纤维等),这些杂质尤其是较大粒径的金属颗粒杂质的存在,易造成电渗透污泥脱水机阳极与阴极的短路(电场对物料的击穿厚度是有限的,一旦污泥中的固体杂质的粒径大于物料通道的出泥厚度时,就会造成阳极和阴极的短路),进而影响脱水率和/或效率以及损坏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先利用该过滤器将污泥中的较大粒径的杂质除去,再将污泥通入浓缩和电渗透污泥脱水一体机进行脱水处理,就可以有效解决电渗透污泥脱水机容易损坏或使用一段时间后脱水率和/或效率下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同时还提供一种改进的污泥脱水系统。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用于去除污泥中的颗粒状、纤维状、块状杂质物,该滤渣过滤器包括具有污泥入口和污泥出口的壳体,位于壳体内且分别与污泥入口、污泥出口连通的污泥通道,过滤结构,排渣通道,能够转动地设置的螺杆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螺杆转动的驱动机构,其中过滤结构设置在污泥通道上,供污泥通过而阻止杂质物通过;螺杆位于污泥通道内,用于对污泥进行挤压使污泥通过过滤结构以及推动过滤结构截留的杂质物移动;排渣通道位于螺杆的推进方向的前方,且排渣通道的一端部与污泥通道连通、另一端部位于壳体之外。
优选地,污泥入口位于壳体的上部,污泥出口位于壳体的下部,污泥通道沿上下方向延伸,过滤结构设置在污泥通道的下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过滤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过滤管,该过滤管的截面为开口朝上的弧形,且过滤管上分布有多个滤孔和/或滤缝,螺杆的延伸方向与过滤管的延伸方向相同。
优选地,过滤管的截面为圆弧形,螺杆与过滤管的中心重合且螺杆与过滤管内壁之间相接触,采用该结构,螺杆转动时,其会对过滤管的内壁有一定的刮泥作用,从而有利于获得更高的过滤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污泥通道为长方体形,且长、宽、高的比例为为2~10:1: 2~12,其中污泥通道的长、宽、高的比例为3~8:1:3~10为最优选;螺杆的延伸方向与污泥通道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方面,在壳体内设置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孔网板,多个多孔网板之间形成污泥通道或者多个多孔网板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的污泥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方面,可以在壳体内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滤水筒,由滤水筒的内腔构成污泥通道。
优选地,过滤器还包括设于壳体内的固定座,多孔网板以及过滤结构分别与固定座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方面,固定座包括位于上方的上加强板与位于下方的下加强板,上加强板与多孔网板固定连接,下加强板与过滤结构固定连接。
优选地,滤渣过滤器还包括设置在多孔网板内侧的刮泥板组件以及用于驱动刮泥板组件转动的驱动组件。
优选地,排渣通道由一端与壳体密封连接的排渣管形成,在排渣管的另一端部上设置有挡门。
优选地,挡门包括活动地设置的门本体以及用于倾向于使门本体关闭的保持机构,正常情况下门本体在保持机构的作用下保持关闭,而在受到的推力达到或超过设定值时打开。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泥脱水系统,其包括污泥浓缩装置、电渗透污泥脱水机、以及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其中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的污泥出口与污泥浓缩装置的污泥入口连通。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污泥脱水前处理用滤渣过滤器可有效将污泥中含有的颗粒状、纤维状、块状等杂质物除去,从而可以解决电渗透污泥脱水机容易损坏或使用一段时间后脱水率和/或效率下降的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简单、处理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