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南平市环境保护“十二五”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2-3-31 9:35:22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十二五”工作要点

    “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海西区绿色腹地和推进生态示范市建设这两个中心任务,把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以削减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为着力点,以环境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推行工业污染全防全控,环保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环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为建设海峡西岸的生态优美之区,为2017年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

    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认真组织实施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加大生态县(市、区)建设力度。着力构建生态市六大体系(一是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二是着力构建资源保障体系;三是着力构建城乡人居环境体系;四是着力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体系。五是着力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六是着力构建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加大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力度,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认真抓好“三清”示范工程,持续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加强自然保护区管护,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抓好重要流矿产开发、土地开发建设的环保监管。

(二)持续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推进污染减排

    积极推进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减排。加快提升造纸、纺织印染、酿造、化工、制革等重点行业产业技术水平,减少污染物新增量。继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提高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水平,促进工业企业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加快县城和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治污设施环境绩效。继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将农业污染源纳入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巩固电力行业减排成果,推进二氧化硫全面减排。推进电力行业和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

(三)加强污染风险防范,确保环境安全

    抓好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一是加强对矿山、化工、造纸、电镀、油气贮存库站等行业,以及环境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重点企业的排查。二是加强对集中饮用水源地、居民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安全隐患集中的工业园区的排查。三是加强对下游有居民居住,建设不符合要求,存在溃坝、泄漏隐患的矿山尾矿库的排查。四是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事故隐患的排查。积极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确保环境安全。

(四)推进流域综合整治,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

    突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从严控制工业污水排放,加强流域涉水重点排污单位持证排污和在线监控设施运行监管。进一步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实施建设和运行监管,确保出水达到排放要求。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稳定运行。加快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广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引导畜禽养殖业有序发展,全面禁止在禁建区新、扩建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生猪散养户聚集地村庄、区域要建成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禁止在重点流域进行投饵类、施肥类网箱养殖。加强水电站下泄流量监管和湖库型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工作。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并完善农村人口聚居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建筑物,依法整治水源保护区污染源,确保饮用水安全。健全和完善饮用水源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贮备,不断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五)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优化生态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根据南平市城镇发展布局要求,依托市本级的闽北产业集中区、南平工业园区和荣华山产业组团等三大组团,以及邵武经济开发区、建瓯中国笋竹城、浦城工业园区、光泽金岭工业园区等县(市)工业平台,加快工业“退城进园”步伐,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完善生态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推进产业整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限制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积极发展资源节约、生态友好型的低碳产业。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力度。按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可循环、可持续、可再生的原则积极扶持低碳经济发展。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上规模、高标准、高环保的生态循环型要求,建立生态工业链,发展低碳、绿色工业,努力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大力推进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构建生活垃圾发电、工业固废生产建材产品等循环型产业链,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审核,重点抓好印染、电镀、皮革、医药、化工、造纸、建材等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升级工作。全面推行重点工业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至2015年,全市重点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

(六)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推进城市废气、噪声、粉尘等主要污染源防治,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禁止新建小型燃煤锅炉。加强油烟污染治理,引导餐饮业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减少油烟对居民的影响。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抑制扬尘。推广使用环保型公共交通车辆、控制道路和施工扬尘等手段,降低空气中汽车尾气、PM10等污染物的含量,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娱乐场所噪声防治,禁止在居民楼和以居民为主的综合楼新(扩、改)建产生噪声、振动污染的娱乐业。重点整治交通、施工、娱乐等扰民噪声。推进绿色社区与绿色学校创建,力争到2015年底,我市辖区内50%的社区达到绿色社区要求。

(七)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全面落实“以奖促治”政策,筛选一批群众积极性高、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强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家园清洁”行动,加快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建立高效、持续、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鼓励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生产,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八)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全市环境监察机构力争达到全省对应的标准,全市环境监察人员编制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技术装备为基础的常规监测和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改善监测实验和行政用房条件,全面推进各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力争2015年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推进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建设全市县级以上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平台),实现对辖区内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实现连续在线监控监测。加强环境科研能力建设,完善科研基础条件,提升环境基础性问题研究的层次和深度。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的现实生产力。提升环境信息与统计的支撑能力,改善环境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条件,构建连接省、市、县三级环境信息网络与网络安全体系,建立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工作机制。完善环境信息管理机构和人才配置,提高环境管理人员信息化素质。逐步推进环境宣传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标准化建设标准》,结合我市实际,从人员编制与构成、经费、设备配置和业务用房等方面逐步推进标准建设。提高环境宣传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提高环保宣传教育的总体水平,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环保有效机制。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环保基础教育,着力弘扬生态文化,不断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具体项目见中国污水处理网十二五规划栏目。(南平市人民政府)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