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技术

发布时间:2018-3-30 11:26:32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5.11.26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IPC分类号C02F3/3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一体化装置。其包括反应池、沉淀池和控制装置,反应池设有隔板,以将反应池分为底部连通的曝气/搅拌交替区和充氧区;交替区设有第一曝气装置和搅拌装置,充氧区设有第二曝气装置;沉淀池的底部通过污泥回流通道与交替区的底部连通,充氧区通过沉淀池进水通道与沉淀池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曝气/搅拌交替运行,在同一个池子中实现硝化反硝化,释磷聚磷,无需泥水内循环泵,工艺简单;在曝气回流管中设置曝气头,借助曝气过程本身具有的泥水提升效益,无需污泥回流泵,实现低能耗污泥回流且污泥回流比高;采用间歇曝气,更有利于氧传质;反硝化更彻底,充分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处理能耗低。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包括反应池、沉淀池(3)和控制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设有隔板(8),以将所述反应池分为底部连通的曝气/搅拌交替区(1)和充氧区(2);所述曝气/搅拌交替区(1)设有第一曝气装置和搅拌装置,所述充氧区(2)设有第二曝气装置,所述控制装置(4)分别与所述第一曝气装置、搅拌装置和第二曝气装置连接,并控制第一曝气装置、搅拌装置交替运行;所述沉淀池(3)的底部通过污泥回流通道(18)与所述曝气/搅拌交替区(1)的底部连通,所述充氧区(2)通过沉淀池进水通道(25)与所述沉淀池(3)连通;所述污泥回流通道(18)与设于曝气/搅拌交替区(1)的曝气回流管(26)连通,所述曝气回流管(26)内设有曝气头(19);所述曝气回流管(26)设有回流污泥出口(20),所述回流污泥出口(20)的高度略低于反应池液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进水通道(25)设有沉淀池进水口(12),所述沉淀池进水口(12)位于所述充氧区(2)的中部,所述充氧区(2)通过所述沉淀池进水口(12)与所述沉淀池进水通道(25)连通,所述沉淀池进水通道(25)的一端设有气泡释放口(13),所述沉淀池进水通道(25)的另一端与所述沉淀池(3)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3)设有沉淀池出口堰(1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曝气装置包括第一曝气管(7)和第一鼓风机(23),所述第一曝气管(7)与第一鼓风机(23)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曝气装置包括第二曝气管(10)和第二鼓风机(21),所述第二曝气管(10)与第二鼓风机(21)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头(19)与所述第二鼓风机(21)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3)的底部呈漏斗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搅拌交替区(1)与所述充氧区(2)的容积比为10:1到5:1。

  说明书

  一种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虽建了大量集中式城市污水处理厂,但乡镇和农村的污水处理率仍低于20%。针对农村污水,适合采用分散式的污水处理办法,以降低污水管网建设成本。在农村等小流量污水处理中,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传统的脱氮除磷新方法,如A2O等,由于方法复杂,管理难度高,难以推广使用。此外,传统方法中,由于硝化液回流受限,而且对有机碳的利用不充分,脱氮除磷的效果并不好。当前被广泛研究的新型脱氮方法,如ANAMMOX和短程硝化反硝化,由于运行条件苛刻,难以大面积应用于氨氮浓度不高,水质水量变化大,且对出水水质要求不断提高的生活污水处理。膜生物反应器膜成本高、运行管理复杂,目前仍未大面积用于生活污水处理与排放。因此,急需一种新型、简易的,用于小流量污水处理的脱氮除磷新方法及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处理能耗低,处理效果好,特别适合用于小流量污水处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包括反应池、沉淀池和控制装置,所述反应池设有隔板,以将所述反应池分为底部连通的曝气/搅拌交替区和充氧区;所述曝气/搅拌交替区设有第一曝气装置和搅拌装置,所述充氧区设有第二曝气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曝气装置、搅拌装置和第二曝气装置连接,并控制第一曝气装置、搅拌装置交替运行;所述沉淀池的底部通过污泥回流通道与所述曝气/搅拌交替区的底部连通,所述充氧区通过沉淀池进水通道与所述沉淀池连通;所述污泥回流通道与设于曝气/搅拌交替区的曝气回流管连通,所述曝气回流管内设有曝气头;所述曝气回流管设有回流污泥出口,所述回流污泥出口的高度略低于反应池液面。

  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曝气/搅拌交替区中的搅拌装置和曝气装置交替运行,在同一个池子中实现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以及释磷和聚磷效应,无需泥水内循环泵,打破了传统工艺中硝化液回流受限和对有机碳利用不充分的问题,简化了工艺流程,对氮磷的去除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反硝化反应更彻底,充分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减少需氧量;采用间歇曝气,更利用氧传质,降低曝气能耗。在曝气回流管内设置曝气头,借助其在曝气过程中具有水流提升效益,将沉淀池中下沉的污泥通过污泥回流通道及曝气回流管,回流至曝气/搅拌交替区,无需污泥回流泵,实现低能耗、高流量污泥回流,系统中维持的污泥浓度高,反应器体积小;所述回流污泥出口的高度略低于反应池液面的设计,可以避免曝气头在曝气过程中,对曝气/搅拌交替区中反硝化的负面影响。

  优选地,所述沉淀池进水通道设有沉淀池进水口,所述沉淀池进水口位于所述充氧区的中部,所述充氧区通过所述沉淀池进水口与所述沉淀池进水通道连通,所述沉淀池进水通道的一端设有气泡释放口,所述沉淀池进水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沉淀池连通。在充氧区的泥水混合物,利用重力,从位于充氧区中部的沉淀进水口经由沉淀池进水通道,进入到沉淀池。

  优选地,所述沉淀池设有沉淀池出口堰。泥水混合物通过沉淀池释水口进入沉淀池后,在沉淀池中,污泥下沉,清水上流,从沉淀池出口堰流出。

  优选地,所述第一曝气装置包括第一曝气管和第一鼓风机,所述第一曝气管与第一鼓风机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曝气装置包括第二曝气管和第二鼓风机,所述第二曝气管与第二鼓风机连接。

  优选地,所述曝气头与所述第二鼓风机连接。由于充氧区处于持续供气的状态,即第二鼓风机持续工作,因此将曝气头与第二鼓风机连接,可以使曝气头处于持续工作状态,使污泥循环得以持续。

  优选地,所述沉淀池的底部呈漏斗状。漏斗状的沉淀池底部,能使污泥更好的进入污泥回流通道,回流至曝气/搅拌交替区。

  优选地,所述曝气/搅拌交替区与所述充氧区的容积比为10:1到5: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通过曝气/搅拌交替运行,在同一个池子中实现硝化反硝化,释磷聚磷,无需泥水内循环泵,方法简单,且能充分地利用有机碳,对氮磷的去除效率高;采用间歇曝气,更有利于氧传质,提高曝气效率,减少曝气能耗;反硝化更彻底,充分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系统需氧量减少,处理能耗低;充氧区能保证出水水质稳定,无氨氮和磷酸盐累积;在曝气回流管中设置曝气头,借助曝气过程本身具有的泥水提升效益,无需污泥回流泵,并实现大流量污泥回流,减少污泥回流能耗并能维持更高的污泥浓度,减少反应器体积。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