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4.07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一种混合废水的混凝缺氧好氧综合处理系统,包括调节池、混凝沉淀池、前端反应池、缺氧池、好氧池、污泥活化池和二沉池;调节池与混凝沉淀池通过提升泵连接,混凝沉淀池、前端反应池、缺氧池、好氧池和二沉池依次连接,污泥活化池与好氧池连接;调节池内设置有曝气器;混凝沉淀池包括混凝区和沉淀区,混凝区的进水口端设有药剂投放口;前端反应区和缺氧池内设有搅拌器,好氧池内设有曝气器;缺氧池与好氧池之间设置有混合液回流管,混合液回流管上连接有回流泵;二沉池与前端反应池之间设置有污泥回流渠。该系统运行管理方便,运行成本低,出水水质稳定,能够高效削减混合废水中COD、氨氮和总氮。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混合废水的混凝缺氧好氧综合处理系统,包括调节池、混凝沉淀池、前端反应池、缺氧池、好氧池、污泥活化池和二沉池;其特征是:调节池与混凝沉淀池通过提升泵连接,混凝沉淀池、前端反应池、缺氧池、好氧池和二沉池依次连接,污泥活化池与好氧池连接;调节池内设置有曝气器;混凝沉淀池包括混凝区和沉淀区,混凝区的进水口端设有药剂投放口;前端反应区和缺氧池内设有搅拌器,好氧池内设有曝气器;缺氧池与好氧池之间设置有混合液回流管,混合液回流管上连接有回流泵;二沉池与前端反应池之间设置有污泥回流渠;污泥活化池内设有药剂投加口和曝气器。
说明书
一种混合废水的混凝缺氧好氧综合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废水的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混杂的混合废水中S2-、Cr3+、COD、BOD5、氨氮和总氮浓度高,并 含有大量的氯化物和硫酸盐等,对于综合废水,通常采用物化处理和生化处理相结合的方法, 即先对废水进行物化处理,使得废水的环境适合微生物生存后再进行生化处理,必要时,生 化出水还需进一步进行深度处理,使废水符合标准要求。
目前,常用的物化处理方法主要有:混凝沉淀法、吸附法、高级氧化法、气浮法等(其 中的混凝沉淀、气浮等工艺主要用于生化前处理,吸附法和高级氧化法多用于深度处理)。生 化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缺氧/好氧法、厌氧/缺氧/好氧法、氧化沟、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和接触 氧化法等。这些工艺有效地提高了废水中氨氮和COD的去除效果。但在处理COD、总氮和氨 氮浓度高、含盐量高的混合废水时,往往存在着总停留时间长、占地面积大、投资/运行费 用高、去除率低、运行管理复杂、处理效果不稳定的弊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混合废水处理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运行管理方便,运行成本 低,出水水质稳定,能够高效削减混合废水中COD、氨氮和总氮的混合废水的混凝缺氧好氧 综合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混合废水的混凝缺氧好氧综合处理系统,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系统,包括调节池、混凝沉淀池、前端反应池、缺氧池、好氧池、污泥活化池和二沉 池;调节池与混凝沉淀池通过提升泵连接,混凝沉淀池、前端反应池、缺氧池、好氧池和二 沉池依次连接,污泥活化池与好氧池连接;调节池内设置有曝气器;混凝沉淀池包括混凝区 和沉淀区,混凝区的进水口端设有药剂投放口;前端反应区和缺氧池内设有搅拌器,好氧池 内设有曝气器;缺氧池与好氧池之间设置有混合液回流管,混合液回流管上连接有回流泵; 二沉池与前端反应池之间设置有污泥回流渠;污泥活化池内设有药剂投加口和曝气器。
将混合废水引入调节池进行充分混合后,提升至混凝沉淀池进行混凝沉淀处理,通过控 制混凝剂投加量控制上清液的各项指标(pH值、硫含量、铬含量以及固体悬浮物浓度等)。 将沉淀后的上清液依次引入前端反应池、缺氧池和好氧池,以充分进行硝化和反硝化反应, 好氧池内的混合液按一定回流比回流至缺氧池。好氧池中的浮泥溢流至污泥活化池内,通过 投加活性剂提高浮泥活性后再提升至前端反应池中。通过好氧池处理后的废水进入二沉池, 沉淀后的污泥按一定回流比回流至缺氧池。二沉池中沉淀后的上清液达标后直接排放,沉淀 后的污泥按一定回流比回流至前端反应区内。将混凝沉淀池中的污泥和二沉池中的剩余污泥 输送至污泥浓缩池,脱水成泥饼。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调节池内长时间的曝气混合,能够充分均衡进入后续处理单元的水质 和水量,通过混凝沉淀去除废水中颗粒和胶体性的COD和油脂,有效降低生化系统的处理负 荷,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通过控制缺氧池及好氧池的溶解氧、污泥和混合液回流比等参数, 优化硝化反硝化环境,同时实现脱氮工艺中的传统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和同步硝化 反硝化,在不外加碳源和碱度的前提下,仍能显著提高脱氮效率;采用较高的污泥回流比, 能够有效防止或减缓因沉淀池内废水反硝化导致的污泥上浮现象,防止污泥流失,确保上清 液出水水质。
本实用新型运行管理方便,运行成本低,出水水质稳定,能够高效削减混合废水中COD、 氨氮和总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