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4.10.09
公开(公告)日2015.03.18
IPC分类号B01D24/46; B01D24/1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埋式雨水处理装置,包括埋覆于地下的壳体,壳体具有用于接入雨水的进水口和用于连接储水单元的出水口,进水口位于壳体的上部,出水口位于壳体的下部,在壳体内位于出水口上方设有穿孔挡板,在穿孔挡板上依次设有承托层、下填料层和上填料层,下填料层的粒径小于3mm且密度大于1.5kg/m3,上填料层的粒径大于3mm且密度小于2.0kg/m3。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填料,提高了纳污能力,可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本实用新型能够省去清水池单元,减少占地,减少成本。本实用新型完全埋覆于地下,不影响室外景观,不占用地上空间;结构简单,为一体化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施工安装方便。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地埋式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埋覆于地下的壳体,所述 壳体具有用于接入雨水的进水口和用于连接储水单元的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位于 壳体的上部,所述出水口位于壳体的下部,在所述壳体内位于出水口上方设有穿 孔挡板,在所述穿孔挡板上依次设有承托层、下填料层和上填料层,所述下填料 层的粒径小于3mm且密度大于1.5kg/m3,上填料层的粒径大于3mm且密度小于 2.0kg/m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下部 设有穿入其中的出水管,出水管伸入壳体的管端封闭,出水管的另一管端位于壳 体外作为所述的出水口,所述出水管位于壳体内的管段上设有出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埋式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部 设有穿入其中的配水管,配水管伸入壳体的管端封闭,配水管的另一管端位于壳 体外作为所述的进水口,所述配水管位于壳体内的管段上设有配水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埋式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管和 上填料层之间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一端接通壳体,另一端用于排出反冲洗 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埋式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挡板 与壳体底面之间的距离是15~25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埋式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孔 在出水管上沿其长度方向且平行于穿孔挡板均匀分布,所述配水孔在配水管上沿 其长度方向且平行于穿孔挡板均匀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地埋式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下填料层采用石英砂或者陶粒,所述上填料层采用无烟煤或者活性炭,所述承托 层采用卵石或者粗砂。
说明书
一种地埋式雨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地埋式雨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在雨季都会出现内涝情况,尤其是在多雨的南方,内涝 情况更为严重。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改变了原始下垫面的结 构,大量硬质地面取代了具有渗透能力的天然地面,导致雨水通过径流排入管网, 对管网造成冲击以致出现大量内涝。解决内涝的方法之一是对管网实施改造,但 是这无疑是长期复杂、投入巨大的工程,短期内也难有明显的效果。但若将部分 雨水径流收集利用,不但能减少雨水径流对管网的冲击,还能起到节约用水的目 的。
传统雨水处理工艺流程多数比较复杂,基本是按照传统给水处理工艺进行设 计,没有考虑雨水的特性,处理设备有一定的场地要求,自动反冲洗类处理设备 需要做好设备防水同时面临频繁冲洗的问题。现有对雨水径流处理的专利申请技 术方案多采用固液分离器,但是,固液分离器对场地有一定需求,需要定期维护, 操作较复杂。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2430087U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地埋式雨水净化装置,该 装置包括蓄水舱、曝气生物滤罐、储气罐、空压机等。然而,该处理装置设备较 多,增加了管理的环节,并且放在地下会面临防水问题。另外,中国专利公开号 CN203393832U公开了一种地埋式雨水弃流吸污装置,该装置主要用于沉淀初期雨 水并完成弃流,但是该装置并没有保障水质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节省空间、提高纳污能 力且施工安装方便的地埋式雨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一种地埋式雨水处理装 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埋覆于地下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用于接入雨水的进水 口和用于连接储水单元的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位于壳体的上部,所述出水口位于 壳体的下部,在所述壳体内位于出水口上方设有穿孔挡板,在所述穿孔挡板上依 次设有承托层、下填料层和上填料层,所述下填料层的粒径小于3mm且密度大于 1.5kg/m3,所述上填料层的粒径大于3mm且密度小于2.0kg/m3。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填料,雨水依次通过上、下填料层和承托层进行过滤, 提高了纳污能力,可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本实用新型能够省去清水池单元,减 少占地,减少成本。另外,本实用新型完全埋覆于地下,不会影响室外景观,不 占用地上空间;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为一体化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可直接 安装在地下,施工安装方便,能够促进雨水利用的开展。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壳体下部设有穿入其中的出水管,出水 管伸入壳体的管端封闭,出水管的另一管端位于壳体外作为所述的出水口,所述 出水管位于壳体内的管段上设有出水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壳体上部设有穿入其中的配水管,配 水管伸入壳体的管端封闭,配水管的另一管端位于壳体外作为所述的进水口,所 述配水管位于壳体内的管段上设有配水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在所述配水管和上填料层之间设有溢流管,所 述溢流管的一端接通壳体,另一端用于排出反冲洗水,溢流管可以保证即使在滤 池堵塞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积水现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穿孔挡板与壳体底面之间的距离是 15~25cm,使得穿孔挡板下方有一定空间便于反冲洗时均匀布水。
本实用新型所述出水孔在出水管上沿其长度方向且平行于穿孔挡板均匀分 布,所述配水孔在配水管上沿其长度方向且平行于穿孔挡板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所述下填料层采用石英砂或者陶粒,所述上填料层采用无烟煤或 者活性炭,所述承托层采用卵石或者粗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著的效果:
⑴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填料层,雨水依次通过上、下填料层和承托层进行过 滤,提高了纳污能力,可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
⑵本实用新型能够省去清水池单元,减少占地,减少成本。
⑶本实用新型完全埋覆于地下,不会影响室外景观,不占用地上空间。
⑷本实用新型的溢流管可以保证即使在滤池堵塞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积水现 象。
⑸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为一体化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可直接安装于地 下,施工安装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