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3.27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工地废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应用在建筑施工领域的领域中,解决了工地污水混合排放可能带来管道堵塞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铺设在建筑工地内的多级水管网,所述多级水管网包括收集管网、输送管网以及排放管网,所述收集管网和输送管网之间通过过滤装置连接,所述输送管网和排放管网之间设有分流装置,所述收集管网包括雨水收集管网和生活废水收集管网,所述雨水收集管网呈网状分布在建筑工地内,所述雨水收集管网上设有多个雨水引流管,所述生活废水收集管网与建筑工地内的房屋排水系统连接,具有对工地排水的雨污分流,保障节约、排水的效果的技术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建筑工地废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铺设在建筑工地内的多级水管网(1),其特征是:所述多级水管网(1)包括收集管网(2)、输送管网(3)以及排放管网(4),所述收集管网(2)和输送管网(3)之间通过过滤装置(5)连接,所述输送管网(3)和排放管网(4)之间设有分流装置(6),所述收集管网(2)包括雨水收集管网(21)和生活废水收集管网(22),所述雨水收集管网(21)呈网状分布在建筑工地内,所述雨水收集管网(21)上设有多个雨水引流管(221),所述生活废水收集管网(22)与建筑工地内的房屋排水系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地废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建筑工地上设有与雨水引流管(221)连通的积水井(7),所述积水井(7)包括井体(71)、与井体(71)拆卸连接的井盖(72),所述井盖(72)的四周设有滤水口(721),所述雨水引流管(221)与积水井(7)的侧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地废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过滤装置(5)包括连接在雨水收集管网(21)和输送管网(3)之间的沉淀池(51)、连接在生活废水收集管网(22)和输送管网(3)之间的净化池(52),所述净化池(52)包括生化降解池(521)和过滤除污池(522),所述净化池(52)上还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抽泵管道(5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地废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分流装置(6)包括加压泵室(61)和泄流井(62),所述输送管网(3)包括与加压泵室(61)连通的循环水管道(31)和与泄流井(62)连通的泄流管道(32),所述泄流管道(32)与市政污水管道联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工地废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建筑工地上设有与循环水管道(31)连通的分流管路(311),所述分流管路(311)通过水流监控装置(312)与地面的消防水路、绿化用水管路、工业用水管路连通,所述水流监控装置(312)内设有水压分析仪(313)和水质监控仪(3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地废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雨水收集管网(21)还包括设置在绿化带、洗车台区域的再生水体收集管网(23)。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地废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雨水引流管(221)位于积水井(7)的一端设有竖直引水器(7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地废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多级水管网(1)外均包覆有防冻膜(8)。
说明书
一种建筑工地废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工地废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建筑工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在一块区域内的施工活动相对独立和封闭,施工围挡范围内会产生大量生活用水的浪费、以及自然雨水的堆积排通不畅。
公告号为CN20152021909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工地废水、雨水收集系统,它包括总沉淀池和分沉淀池,分别分为三级沉淀,总沉淀池设有抽水泵和增压泵,总沉淀池与生活水箱、施工水箱、消防水箱分别连接;房屋建筑地下室的顶板设有后浇带,后浇带内分别设有水管网,水管网接入沉淀池的总沉淀池;房屋建筑的外墙设有防火管网,对建筑脚手架和防护网防火进行防火喷淋,防火管网与消防水箱连接。
这种建筑工地废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工地范围内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但实际状况下,由于工地环境较差,雨水中混杂太多的污泥,会出现雨污分流不及时可能带来的水管网堵塞。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工地废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其优点是能够实现对工地排水的雨污分流,保障节约、稳定排水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建筑工地废水、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铺设在建筑工地内的多级水管网,所述多级水管网包括收集管网、输送管网以及排放管网,所述收集管网和输送管网之间通过过滤装置连接,所述输送管网和排放管网之间设有分流装置,所述收集管网包括雨水收集管网和生活废水收集管网,所述雨水收集管网呈网状分布在建筑工地内,所述雨水收集管网上设有多个雨水引流管,所述生活废水收集管网与建筑工地内的房屋排水系统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建筑工地的水资源循环收集利用过程中,通过设置的收集管网、输送管网和排放管网实现了对雨水、废水的系统输送和处理,收集管网包括雨水收集管网和生活废水收集管网,雨水管网通过设置的多个雨水引流管从建筑工地的多个区域进行雨水采集,实现对自然雨水、积水的处理,生活废水收集网连接建筑工地房屋内的排水系统,对各种生活废水进行输送,使得雨水和生活废水独立输送,同时在收集管网和输送管网间设有过滤装置,能够实现对水流的初步滤除,在输送管网和排放管网间的分流装置又能够实现对分滤完成的污水进行分步排放,整个收集系统能够对不同类型的废水进行独立输送,经处理后分步排出,实现了雨污分流的效果,高效节省水资源的同时保障了排放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建筑工地上设有与雨水引流管连通的积水井,所述积水井包括井体、与井体拆卸连接的井盖,所述井盖的四周设有滤水口,所述雨水引流管与积水井的侧壁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建筑工地多尘土,雨水中多掺杂大量泥沙,为了减少泥沙成分对管路的堵塞,雨水引流管进水口一端设有积水井,通过水流从积水井井盖部分的滤水口流入,经自然沉淀后再从雨水引流管流出,同时将雨水引流管开设在积水井的侧壁也保障了最终只有在积水井内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后才能流出,减少了水流直接进入井体内就排出的现象,进一步减少了泥沙等杂质的混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连接在雨水收集管网和输送管网之间的沉淀池、连接在生活废水收集管网和输送管网之间的净化池,所述净化池包括生化降解池和过滤除污池,所述净化池上还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抽泵管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雨水污水和生活废水中的污染物和杂质成分不同,需要针对性的进行去污操作,雨水收集管网中的雨污泥水进入沉淀池,由于积水井部分已经进行了初步过滤,因而沉淀池能够实现对少量泥沙等进一步沉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分流装置包括加压泵室和泄流井,所述输送管道包括与加压泵室连通的循环水管道和与泄流井连通的泄流管道,所述泄流管道与市政污水管道联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经净化处理完毕的水流分为可循环用水以及不可循环用水,可循环用水在加压泵室的作用下经循环水管道向地面输送,方便再次利用,同时不满足循环使用的废水流入泄流井内,经泄流井沉淀后从泄流管道汇流入市政污水管道,实现污水的排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建筑工地上设有与循环水管道连通的分流管路,所述分流管路通过水流监控装置与地面的消防水路、绿化用水管路、工业用水管路连通,所述水流监控装置内设有水压分析仪和水质监控仪。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循环水管路中的可利用水资源会被循环利用在消防水路、绿化用水、工业用水部分,节约正常水资源的使用,同时水流监控装置还能够对水路中的水流进行监控,实现对水质的监控以及整个水流回路中水压的状况,方便施工人员及时了解地下管网的状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雨水收集管网还包括设置在绿化带、洗车台区域的再生水体收集管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绿化、洗车台区域的水流使用较频繁,且水体受污染程度不高,该系统中在相应区域设有再生水体收集管网,能够对较为纯净的水流迅速回收至雨水收集管网中,实现再次循环,提高水资源节约和高效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雨水引流管位于积水井的一端设有竖直引水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竖直引水器减少了泥沙顺着井壁流下时直接进入到雨水引流管内,同时满足积水井内的水体需沉淀至一定高度水位时才能从竖直引水器流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多级水管网外均包覆有防冻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建筑工地的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埋设的水管网受低温环境会影响到正常的水流循环,通过包覆的防冻膜提高了输水管网的环境适应能力,保障正常的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对建筑工地上的废水以及雨水进行分流处理,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处理,减少混合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堵塞等现象,使得水循环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2、再生水体收集管网能够对循环利用中受污染较小的水体再次回收,实现二次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