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4.24
公开(公告)日2019.01.01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能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水解酸化区、接触氧化区、污泥沉淀区、过滤区以及紫外消毒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装置通过将水解酸化区、接触氧化区、污泥沉淀区、过滤区、紫外消毒装置以及设备控制区集成的方式,形成一体化的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可实现整个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远程监控与自动控制,无需专人值守,自动化程度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低能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能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水解酸化区、接触氧化区、污泥沉淀区、过滤区以及紫外消毒装置;
所述污泥沉淀区内设置竖流式沉淀池,所述竖流式沉淀池包括池体、污泥提升管、气提排泥回流系统和设置在所述池体下方的污泥斗,所述池体内设置用于导流入水的中心导流筒、进水管、溢流堰、集水槽及排泥管,所述进水管一端连接所述接触氧化区的出水口,另一端连接所述中心导流筒,所述溢流堰环设在所述中心导流筒的顶端出口的外侧,所述集水槽及所述溢流堰设置在所述池体的上部,所述溢流堰位于集水槽的圆周内侧且所述溢流堰的上沿高于集水槽的底部,所述集水槽的一侧与所述过滤区连接;
所述排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中心导流筒的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污泥斗;
所述污泥提升管的一端设于所述污泥斗的底部,另一端通过所述气提排泥回流系统连接所述水解酸化区,在所述污泥提升管上设置电动阀;
所述过滤区内设置高效多介质滤池,所述高效多介质滤池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出水系统及滤池池体,所述出水系统包括环形多孔板和出水槽,所述出水槽环设于所述环形多孔板的外侧,所述滤池池体内自上而下设置滤料层和布水系统,所述滤池池体的进水管与所述布水系统连接,所述布水系统的出口朝上且设于所述滤料层的底部,所述滤料层内设置均质重质滤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能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为石英砂、无烟煤、活性炭、多孔陶瓷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能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酸化区内设置有用于搅拌污泥的穿孔管空气搅拌装置,所述穿孔管空气搅拌装置的穿孔管采用UPVC材质,所述穿孔管空气搅拌装置的穿孔管与所述水解酸化区底部的距离为100~200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能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氧化区内设置有高效微孔或可提升式软管曝气装置,所述接触氧化区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污泥出口、进水口、曝气装置、填料层以及出水口,所述填料层内均匀设置比重接近于水的悬浮填料,所述进水口连接所述填料层,所述曝气装置的出口朝向所述填料层设置,所述填料层分别连接所述出水口及所述污泥出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能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设备控制区,所述设备控制区设置PLC远程控制系统,所述水解酸化区、所述接触氧化区、所述污泥沉淀区、所述过滤区以及所述紫外消毒装置分别与所述PLC远程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低能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采用碳钢钢板焊接成型。
说明书
低能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能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村镇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水冲厕所在农户普及,洗涤用水增加,我国村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大。但村镇污水处理系统设施建设却严重滞后,据住建部2015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 年,我国行政村的污水处理率仅为11.4%,大量农村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严重,水体黑臭现象增多,已成为湖泊和河流富营养化等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阻碍了我国村镇生态文明的建设。
城市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大规模的管网建设很难在农村实施,推广适合农村的分散型污水治理技术已十分迫切。与城市污水处理体系不同,大部分农村没有完善的排水管网体系,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村庄污水处理特别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将农村污染控制与村容整治,提高人居质量综合考虑。根据目前农村污水处理现状,村庄污水处理不宜照搬传统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及模式,应针对村镇污水特点及我国村镇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理的技术及工艺,并保障相应的出水水质要求。因此,研发出一种处理工艺简单可靠,投资和运行费用低,运行维护方便的低能耗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低能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低能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水解酸化区、接触氧化区、污泥沉淀区、过滤区以及紫外消毒装置;
所述污泥沉淀区内设置竖流式沉淀池,所述竖流式沉淀池包括池体、污泥提升管、气提排泥回流系统和设置在所述池体下方的污泥斗,所述池体内设置用于导流入水的中心导流筒、进水管、溢流堰、集水槽及排泥管,所述进水管一端连接所述接触氧化区的出水口,另一端连接所述中心导流筒,所述溢流堰环设在所述中心导流筒的顶端出口的外侧,所述集水槽及所述溢流堰设置在所述池体的上部,所述溢流堰位于集水槽的圆周内侧且所述溢流堰的上沿高于集水槽的底部,所述集水槽的一侧与所述过滤区连接;
所述排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中心导流筒的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污泥斗;
所述污泥提升管的一端设于所述污泥斗的底部,另一端通过所述气提排泥回流系统连接所述水解酸化区,在所述污泥提升管上设置电动阀;
所述过滤区内设置高效多介质滤池,所述高效多介质滤池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出水系统及滤池池体,所述出水系统包括环形多孔板和出水槽,所述出水槽环设于所述环形多孔板的外侧,所述滤池池体内自上而下设置滤料层和布水系统,所述滤池池体的进水管与所述布水系统连接,所述布水系统的出口朝上且设于所述滤料层的底部,所述滤料层内设置均质重质滤料。
进一步地,所述滤料所述滤料为石英砂、无烟煤、活性炭、多孔陶瓷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水解酸化区内设置有用于搅拌污泥的穿孔管空气搅拌装置,所述穿孔管空气搅拌装置的穿孔管采用UPVC材质,所述穿孔管空气搅拌装置的穿孔管与所述水解酸化区底部的距离为100~200mm。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氧化区内设置有高效微孔或可提升式软管曝气装置,所述接触氧化区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污泥出口、进水口、曝气装置、填料层以及出水口,所述填料层内均匀设置比重接近于水的悬浮填料,所述进水口连接所述填料层,所述曝气装置的出口朝向所述填料层设置,所述填料层分别连接所述出水口及所述污泥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设备控制区,所述设备控制区设置PLC远程控制系统,所述水解酸化区、所述接触氧化区、所述污泥沉淀区、所述过滤区以及所述紫外消毒装置分别与所述PLC远程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采用碳钢钢板焊接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装置通过将水解酸化区、接触氧化区、污泥沉淀区、过滤区以及紫外消毒装置集成的方式,形成一体化的农村污水处理装置。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装置采用竖流式沉淀池,实现泥水分离,通过空气提升技术,实现污泥斗内的活性污泥的回流与定期排泥,污泥回流至水解酸化区,以保证水解酸化区内的活性污泥浓度,提高处理效率。泥水分离后的清水进入过滤区,通过多介质过滤实现污染物的有效截留与水质的进一步净化。过滤后的水经过紫外消毒装置杀菌消毒后,即可达稳定达标排放。同时,过滤区采用均质重质粗滤料,可对水体中的悬浮物进行絮凝、沉淀、吸附、过滤,可有效提升滤层的纳污量,降低滤层的阻力,提升了整个滤层的过滤速度;其中的布水装置使滤层下污水分布均匀,滤层经过气水冲洗、水漂洗后,大幅提升滤层的反冲洗效率,有效防止滤层中污泥的积累。
(2)在水解酸化区内通过水解细菌、酸化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从而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奠定良好基础。
(3)在接触氧化区通过负载在功能性悬浮填料上的高效生物菌将水解酸化产生的小分子有机物进一步氧化分解,从而实现有机污染物的彻底去除。通过功能性填料与高效曝气方式的有效结合,使得接触氧化区具有有机负荷高、停留时间短,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所以出水水质稳定。
(4)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实现整个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远程监控与自动控制,无需专人值守,自动化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