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5.21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IPC分类号C02F1/00; C02F101/30; C02F101/10; C02F101/16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河道排水口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管道,所述污水管道底部固定连接有水平排污管,水平排污管中部外侧固定连接有四个混凝土桩,内侧两个所述混凝土桩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池,第一过滤池外侧左右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池;所述水平排污管中部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污管,第一排污管位于第一过滤池内部,所述第一过滤池顶部左右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排污管,第二排污管末端位于第二过滤池底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了雨污分流不彻底,部分污水经水管网排入河道的问题,能够有效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时过滤污水中的悬浮物,降解COD、氨氮和磷的含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河道排水口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管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管道(1)底部固定连接有水平排污管(2),水平排污管(2)中部外侧固定连接有四个混凝土桩(3),内侧两个所述混凝土桩(3)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池(4),第一过滤池(4)外侧左右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池(5);所述水平排污管(2)中部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污管(6),第一排污管(6)位于第一过滤池(4)内部,所述第一过滤池(4)顶部左右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排污管(7),第二排污管(7)末端位于第二过滤池(5)底部;所述第一过滤池(4)与第二过滤池(5)内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污水收集管(8),污水收集管(8)分别于第一排污管(6)或第二排污管(7)相连通,污水收集管(8)一侧固定连接有流道(9),所述流道(9)上方固定有垂直过滤填料层(10),垂直过滤填料层(10)外侧均开设有出水口(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排水口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污管(6)与第二排污管(7)外侧均开设有管道过滤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河道排水口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池(4)的出水口(11)与第二排污管(7)固定连接。
说明书
一种河道排水口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是一种河道排水口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通常指受一定污染的、来自生活和生产的排出水。污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有病原体污染物、耗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和有毒污染物等。
雨污分流,是一种排水体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用于被污染的河流。雨污分流便于雨水收集利用和集中管理排放,降低水量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保证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
现有技术中雨污分流往往不够彻底,部分污水会经过雨水管道排入河道。为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河道排水口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排水口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河道排水口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管道,所述污水管道底部固定连接有水平排污管,水平排污管中部外侧固定连接有四个混凝土桩,内侧两个所述混凝土桩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池,第一过滤池外侧左右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池;所述水平排污管中部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污管,第一排污管位于第一过滤池内部,所述第一过滤池顶部左右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排污管,第二排污管末端位于第二过滤池底部;所述第一过滤池与第二过滤池内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污水收集管,污水收集管分别于第一排污管或第二排污管相连通,污水收集管一侧固定连接有流道,所述流道上方固定有垂直过滤填料层,垂直过滤填料层外侧均开设有出水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排污管与第二排污管外侧均开设有管道过滤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过滤池的出水口与第二排污管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了雨污分流不彻底,部分污水经水管网排入河道的问题,能够有效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时过滤污水中的悬浮物,降解COD、氨氮和磷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