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广州市2013年环境保护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3-5-21 10:02:32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2013年,全市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和新型城市化发展“1+15”政策文件体系,坚持“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工作方针,树立“大环保”理念,更加注重污染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更加注重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更加注重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新期待,全面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低碳、智慧、幸福的美丽广州。

一、以促进“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从更高标准、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着手,深入推进空气、水及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1. 深入开展空气污染综合防治。全面落实《广州市2012—2016年空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加快推进10大防治行动。各区(县级市)、各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确保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增加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供应量,加大力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深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对禁燃区内工业锅炉、窑炉分批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对列入广东省工业锅炉污染整治方案中的447台工业锅炉开展专项治理。从7月份起全面推广使用粤Ⅳ标准车用柴油,对柴油车实施国Ⅳ标准;继续实施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及黄标车淘汰更新的优惠政策;从4月份起使用黄标车“冲禁令”抓拍系统开展监管执法,12月底前进一步扩大市中心区黄标车限行范围。落实《关于全面推进餐饮业环境管理进一步强化污染综合整治的意见》10条具体措施,强化餐饮业污染治理。开展扬尘污染控制区管理工作,加大扬尘控制力度。督促各区(县级市)完成辖内50%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申报、源排放清单完善及整改工作验收,督促广石化、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客车等重点企业建立市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示范工程。新增建2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在广州塔建立3层垂直子站,研究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进一步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预警预报体系及信息发布机制。科学编制我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密切关注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课题研究进展,强化PM2.5等复合污染物防治。

2. 强化水环境治理。贯彻落实《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年)》。全面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及一级保护区物理围网建设工作,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备用水源管理,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强化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监测,推进重点水库入库河流水质监测,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试点建设东濠涌深隧排水系统工程,推进荔枝湾涌三期、东濠涌二期、石井河截污工程建设和猎德涌升级改造,推进花都湖、增城挂绿湖、智慧城东湖、黄埔龙头湖和万绿湖直饮水、广州北江引水、北部自来水厂等工程建设。以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强化海洋环境保护。

3. 优化生活居住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加强噪声、油烟、扬尘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和群众幸福感。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项目审批等方面实施源头防治,及时查处各类噪声扰民问题。继续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推进一批岭南花园、森林公园以及城市主要出入口门户景观、带状绿地、立体绿化等建设,加快海珠生态城、芳村花地生态区、长洲湿地公园建设。

4. 深化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促进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引导和鼓励科学施肥施药和合理养殖种植,加强土壤、重金属等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推进全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监测。投入300万元财政资金补助永乐村等农村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力争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项目。抓好122条美丽乡村试点建设。

二、以推动转型升级为导向,进一步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优化”、“助推”、“扩容”和“增值” 的作用,着力推动保增长、转方式、促转型。

5. 强化环保规划引导功能。深入推进“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制定规划任务分工方案,将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县级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并做好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加快编制城市环境总体规划。

6. 深入推进规划环评。加快推进我市垃圾焚烧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环评。推进重大发展平台建设,推动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广州金融城、花都经济开发区升级、从化经济开发区扩区等规划环评工作。

7. 积极服务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完善重大项目全过程跟踪服务机制,深入开展“暖企”、“暖项目”行动。继续大力推进“三个重大突破”,服务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市政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等重大交通设施,能源供应、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协调环境保护部加快轨道交通八号线北延段等5条线路的环评审批,做好第二、第三、第四资源热力电厂及大田山餐厨垃圾试点项目、深层隧道排水系统东濠涌试验段等环评审批,协调做好西村燃气能源站、黄埔电厂燃气热电联产项目、鳌头分布式能源站等环评审批。

8. 充分发挥环评审批把关作用。建立建设项目与减排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衔接的审批机制,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耗资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进一步创新和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订我市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分级审批名录,强化环境影响技术评估,深化审批后续管理,探索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竣工环保验收机制,落实全过程监管。

9.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快推动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促进和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环保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环保产业高新技术示范工程和装备国产化项目,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规模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环保龙头企业及上市公司。大力推动环保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及减少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和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推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模式,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三、以完善机制为着力点,进一步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打好总量减排“组合拳”,力争到2013年底,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2年下降2%、4%、6%和5%,完成省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

10. 分解落实减排任务。按照省下达的我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科学合理制定2013年减排工作计划,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县级市)政府和重点企业。

11. 健全污染减排部门联动机制。建立环保、农业部门和各区、县级市政府密切配合的农业源减排共同推进机制,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源污染减排。进一步完善环保、水务部门沟通协作的污水处理减排工作机制,督促运行负荷偏低的镇级污水处理厂所在区、县级市政府制定落实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计划和雨污分流建设计划,确保充分发挥减排效益。进一步加强环保、公安、经贸、交通等部门协调联动的机动车污染减排工作机制,加强源头污染控制,健全在用车环保达标管理体系。

12. 细化工程减排。持续推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建设、完善,改造现有污水处理厂,强化脱氮除磷效果,提高生活源氨氮等污染物去除率,确保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时间、进出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差和处理水量达到要求。推进工业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按时完成脱硝设施升级改造。督促已上脱硫脱硝设施企业加强监管,巩固减排成果。加大造纸、印染、化工、食品等重点企业工艺技术改造,从根本上促进全面、稳定达标排放。

13. 深化结构减排。推行现有企业群集约化和燃料清洁化,推动新塘环保工业园及周边地区集中供热,淘汰集中供热范围内小热电、小锅炉。积极推进燃煤机组脱硫设施烟气旁路取消及脱硫系统“一炉一塔”改造,进一步提高综合脱硫效率。加强对“退二”企业和“退二”承接园区的监管,巩固“退二”环保成果。

14. 强化监管减排。加大污水处理厂、火电厂中控系统及在线监控系统监管力度。依法关闭、拆除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提高非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的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水平。加强机动车环保标志核发、黄标车限行和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查与维护制度(I/M制度)。完成2012年启动的第一、二批共343家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和验收工作,加快推进第三批50家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四、以综合防治为手段,进一步提升环境管理能力

不断增强环境保护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预见性,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多管齐下预防和治理环境问题。

15. 健全环保法规体系。稳步推进《广州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规定》地方性法规修订及《广州市餐饮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政府规章制定工作。

16. 强化环保执法监管。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制定市环保局、市监察局联合挂牌督办工作制度,对突出环境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加强环保后督查。开展全市化学品生产企业环境管理状况调查,强化化学品环保监管。

17. 妥善维护群众权益。改造升级12369信访投诉系统,实现市、区两级环保部门信访工作的业务协同和信息互通。完善信访案件领导包案、接访、约访、下访、回访等工作机制,及时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妥善处理重信重访问题。

18. 强化环境安全管理。以“重防范、建体系、强基础、保安全”为主线,坚持环境应急值守,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加强环境应急演练,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推动平安广州建设,确保全市环境安全。强化辐射环境监管,加强核技术利用项目及输变电、通信和广电类建设项目全过程辐射环境管理,加快各区(县级市)辐射监测、监管及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危险废物、严控废物、医疗废物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对严控废物特别是污水处理、印染、造纸等污泥产生单位的监督管理,督促落实污泥稳定化、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措施;从事污泥运输的车辆、船舶应当采取密封、防水、防渗漏和防遗洒等措施,并进行全过程监控。

19.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开展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管理,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逐步建立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从信贷、税收、保险、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积极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征收挥发性有机物排污费,全面、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加大财政资金补助力度,撬动企业配套投入资金加强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污染末端治理向全过程防治转变。

五、以发动公众参与为突破口,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

全方位、多角度发动公众参与,在全社会广泛树立环保自觉,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20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大力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友好企业”创建等各种形式的全民环保行动,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实现环境宣传向理性及指导性转变,引导理性思考,广泛发动社会参与。

21.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完善环保重大民生决策事项征询公众意见、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环境质量公报和企业环境行为公告等制度,强化环保网站及官方微博的运行管理,健全公众参与、舆情研判和信息发布机制,进一步推动环保信息公开,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22. 大力推进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协调合作,落实《广州、佛山跨界水污染综合整治专项方案(2013—2020年)》,强化珠江水系和珠三角城市空气污染联防联治,逐步完善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六、以提升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推动环保事业加快发展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环保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环保新路。

23.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要求,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厉行勤俭节约,提高责任担当,建设廉洁环保。继续推进市环保局系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实现环保监管广覆盖。

24. 强化环保能力建设。完成生态环境感知监控工程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实现相应环境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环境感知监控管理平台的项目立项。大力推进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环保政务综合平台建设,构建直观便利的行政许可网上办事大厅。加强区(县级市)环境监察、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督促尚未达标的抓紧进度。加快推进广州市环境监测与预警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于10月底前动工建设,进一步完善空气、水、辐射、噪声等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

25. 完善环保综合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环保工作领导小组平台载体功能及议事协调作用,强化环保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全方位推进工作落实。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率先建立广州地区校地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健全与广州市情相适应的环保战略体系、全防全控的污染防治体系、先进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大力实施生态环保工程,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市布局、产业结构及生产生活方式。(广州市环保局)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