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遂昌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3-8-30 11:29:53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第一章 总论

1.1 目的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遂昌县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遂昌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将立足遂昌发展大局,着力统筹全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遂昌县的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规划引领和政策保障。

1.2 规划总则

1.2.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全面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市委“三大跨越”战略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以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为方针,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加快推进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的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1.2.2基本原则

(1)民生优先,突出重点。从公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以解决人民群众和社会最根本、最迫切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制定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分级分层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优先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环境改善的实惠,促进社会和谐。

(2)预防为主,防治并重。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格环境监管,落实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推行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强化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既高度重视以前发展中遗留的各类环境问题,又密切关注和着手解决新出现的环境问题,运用各种手段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3)优化发展,创新机制。正确处理好环境与经济、预防与控制、发展与保护、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创新体制机制,采取系统科学的环境管理方法,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统筹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统筹部门、社会各方力量,夯实基础,重点突破,有力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推进。

(4)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落实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体现环境污染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实施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统筹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落实环境保护的任务措施,强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5)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依法加大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力度;明确企业是环境污染防治的主体,促使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加强环境宣传和环境信息公开,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引导环境公益团体依法有序参与环境保护,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

1.3 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7、《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8、《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9、《“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

10、《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思路》;

11、《丽水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12、《丽水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13、《遂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4、《遂昌生态县建设规划》;

15、《遂昌县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16、《遂昌县生态功能区规划》;

17、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

18、其它规范性文件和部门专项规划。

1.4 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遂昌县行政区域范围,面积2539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从2011年至2015年,是规划的重点时期;2015年是规划目标年,并展望2020年。

规划基准年:2010年

第二章 现实基础及发展趋势

2.1  “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回顾与评价

 “十一五”是遂昌县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大有作为的五年。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态创建成效显著,污染减排成绩斐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领先,环保能力建设迅速提升,为“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1.1  生态县建设扎实推进

2003年,遂昌县与省、市同步开展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引领,全面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立足于充分发挥县域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确立了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发展思路。为了保证生态县建设的顺利推进,遂昌县委、县政府组织编制并实施了《遂昌生态县建设规划》、《遂昌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规划,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县创建工作的若干意见》、《遂昌县生态建设九大工程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环保规划政策体系,为遂昌的生态环保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前瞻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撑。2008—2010年,全面完成了生态建设九大工程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县创建的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1.2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围绕坚决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制定年度减排工作计划,签订减排目标责任书,落实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完善基础支撑各项措施,强势推进污染减排工作。2008年,遂昌县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遂昌县主要污染物减排奖励办法》,切实加大对企业污染减排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通过严把审批关、控制新污染、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重污染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监管和区域环境整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逐年减少。到2010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5.10%;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7.77%。

2.1.3  环境污染整治扎实推进

按照生态省、生态市建设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的总体部署,深入开展污染整治行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不断深化,扎实开展了乌溪江流域水污染整治和县城饮用水源地水污染防治,保障了境内乌溪江、成屏水库等湖泊水库环境安全;组织开展了三次县工业园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督促重点企业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关停淘汰元立集团湖边、庄山炼钢分厂及石练、王村口两家化学活性炭生产企业等落后产能和重污染企业,全县工业园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于2009年10月顺利通过上级验收,使县工业园区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全面取缔平毁了高坪、应村和金竹三个乡镇20多个村的1680口竹料腌塘,全面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全面启动开展中国洁净乡村建设活动,使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2.1.4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2007年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县城上坑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能力为5000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部达到二级无害化处理标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到2010年底,建设完成18个乡镇所在地污水集中处理厂、174个村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完成16个乡镇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全面实行“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各乡镇因地制宜建设了乡镇垃圾中转站,所有行政村都配套建设了固定垃圾箱、移动垃圾箱等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大力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全面开展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和提升了城乡人居环境。

2.1.5  环境质量稳中有升

遂昌县境内有与衢州市交界的乌溪江龙鼻头断面、与龙游县交界的灵山港北界断面、与松阳县交界的松荫溪大石断面三个交界断面。“十一五”期间,三个交界断面水质总体良好,均符合功能区要求,其中北界断面和龙鼻头断面,均为Ⅱ类水;大石断面介于Ⅱ~Ⅲ类水之间。县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良好稳定,满足Ⅱ类水质要求,境内河流水持总体良好,主要河流水质均处于Ⅰ~Ⅲ类水之间,均符合功能区要求;县城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良好,空气质量指数(API)处于Ⅰ、Ⅱ级,符合功能区要求的均在300天以上,占总监测天数的98%以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7,空气质量为Ⅰ级,属优级水平;城区内1类区(居民区)等效连续声级(Leq)平均为44.3dB(A),2类区(混合区)等效连续声级(Leq)平均为48.8dB(A),3类区(工业区)等效连续声级(Leq)平均为48.3dB(A),4类区(道路交通噪声)等效连续声级(Leq)平均为58.2dB(Leq),均符合声功能区标准。

2.1.6  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

加强了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十一五”以来经县编委批准,县环保局先后增挂了法制科、减排办、行政许可科,增设了工业园区环保所,人员编制已增加到33名。近年来,全县不断投入资金购置了一批监测监察设备,建成了县环境监控中心、县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并实现与省市联网;开展环境监察与执法基本功训练活动,县环境监察大队达到国家新三级复核标准,对县监测站实验室进行了改造更新,县环境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换证成为丽水市首家换证成功的三级监测站;对档案室及档案进行了规范化建设,通过了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二级认定验收,为加强环保监管服务奠定了基础。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两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重、压力大

我县地处钱塘江、瓯江上游地区,为全省重要生态屏障地区,是瓯江、钱塘江流域下游重要的生产生活用水来源,生态环境敏感。2009年,省政府办公厅又下发了《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对交界断面水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遂昌县在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仍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了多方面的整治,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着污染整治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等困难和问题,加上乌溪江水库本身逐渐老化等客观因素,乌溪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的难度和压力日益增加。

2.2.2  污染减排任务重,困难多

“十一五”期间,遂昌县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推进污染减排工作,虽然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能挖掘的减排潜力“十一五”已基本到位,留给“十二五“减排的空间非常狭小。而“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的指标在增加、范围在扩大、要求在提高。同时,由于遂昌经济欠发达,工业经济相对落后,企业规模和效益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污染治理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资金存在很大的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污染整治和减排项目的建设,因此“十二五”减排任务会更重,难度会更大,困难会更多。

2.2.3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十一五”期间,遂昌县通过实施生态建设九大工程、洁净乡村建设、村庄整治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但仍存在县城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不足、城镇污水收集配套管网建设滞后,村级污水收集率低等问题。因此“十二五”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2.2.4  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有待进一步深化

当前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量大面广且分散,投入大,成本高,资金不足,在技术上缺乏投资少、简单实用的技术。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任务重,整治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依然存在,清洁能源的使用有待进一步推广,农村的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尚需加强。

2.2.5  环境监管队伍力量薄弱

近年来,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面对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我县环保部门存在机构和人员力量不足、监管网络不健全等突出问题,目前县环保局机关仅有办公室、生态科、综管科三个内设机构,如总量办、固废管理科、污防科、法规科、宣教科、监察室等科室还没有单独设置,且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如县级环境监察部门除处理日益增多的环保投诉外,还要负责全县几百家工业企业的现场监察,但只有人员编制7名,加之环境监察设备设施配备滞后,导致根本无力解决诸多的信访和投诉,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正当要求,更难以承担上级布置的各项环境监察工作任务;县级环境监测部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监测仪器设备配备不足,难以承担上级和群众要求的更大范围、更高要求的监测任务;同时,各乡镇均未设立环境保护所,导致乡镇和农村出现环境监管网络空白。

2.3  “十二五”面临的环境形势

从外部环境来看,“十二五”期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宏观经济进入调整转型阶段,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沿海地区主要城市的人均GDP正在向富裕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跨越,消费结构正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加速升级,对休闲、旅游、文化等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我省进入人均GDP7000~10000美元新阶段,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海洋经济、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要求,完善政策举措,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浙西南等欠发达地区成为富裕的生态屏障,加快“山上浙江”建设。

从自身发展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遂昌最大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也是基础最好、特色最优、潜力最大的资源。当前遂昌“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山区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干部活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时期,遂昌完全有条件在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的基础上,实现从3000美元向6000美元的跨越;这也将是遂昌经济扩量提质、空间整合成型、社会和谐优化、生态环境优势彰显、体制改革攻坚突破的关键时期,这些都为“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

但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到2015年,遂昌县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15亿元,区域空间开发强度与排放总量将会进一步加大,而“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由“十一五”的两项增加到四项,“十二五”减排难度将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防治压力逐年加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日益突出;经济总量要实现跨越性增长,污染物总量又要实现持续减排,唯一的发展出路就是降低单位GDP排放强度,这就势必形成环境保护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环境保护的良好机遇,充分认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章  规划目标指标

3.1 规划目标

到2015年,生态县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和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基本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量达到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

——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全县地表水水质稳定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交界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排放;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城乡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乡环境空气质量年均浓度值均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

3.2 指标体系

充分考虑浙江省及丽水市“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结合遂昌县环境现状,围绕着遂昌生态县建设、污染物总量减排、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保护等重点任务,提出遂昌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总量控制、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污染治理6个方面组成,共计15个指标。具体指标见表3-1。

表3-1遂昌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规划目标值

总量控制

1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 2010 年下降

%

以省定指标为准

2

氨氮排放总量比 2010 年下降

%

以省定指标为准

3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 2010 年下降

%

以省定指标为准

4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 2010 年下降

%

以省定指标为准

污染防治

5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80

6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5

7

工业固废无害化处置率

%

≥98

8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90

水环境

9

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10

全县地表水水质达标率

%

≥95

气环境

11

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

≥95

声环境

12

区域环境噪声

dB

≤55

13

道路交通噪声

dB

≤70

生态环境

14

国家级生态乡镇

16

15

生态环境质量

/

3.3可达性分析

“十一五”期间,遂昌县通过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生态环境品质已初步彰显。已创建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16个省级生态乡镇;实施了全省最大的“森林保护计划”,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总面积195.1万亩,达到林业用地面积的58.8%,居全省第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3%;全县出境水质常年达到Ⅱ类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地表水市县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乌溪江水库在我省大中型水库中水质最佳;生态环境状况继续位居全省前列,超额完成“十一五”能耗降低20%的目标,荣获“中国绿色名县”称号。,为“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遂昌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五年,到规划期末,县域生产总值将达到115亿元,这将为进一步保护、提升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遂昌县将坚定不移的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以生态环境优化为基础,以生态产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持续开展城乡生态环境综合防治,不断扩大生态屏障建设成果,着力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通过一系列的环保重点工程的实施,定能促进遂昌县“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第四章 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4.1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产业培育机遇,发展具有山区特点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原生态精品农业、生态工业,坚持“生态化”和“泛产业化”理念,积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力推动山区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从引领遂昌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新审视和提升休闲旅游业,大力推进景区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6个,力争在2020年前创建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国家级旅游经济强县。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加快形成旅游产业化体系,打响“健康、快乐、休闲”旅游品牌。力争到2015年末,全县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5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3亿元以上。

全力推进生态工业。全力打破工业发展空间制约,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全面落实25平方公里工业规划用地,将之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争到2015年末形成承载300亿元产值的工业发展空间,为工业集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金属制品和建筑五金制品、特种纸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步伐;积极发展竹木制品精深加工,提高资源附加值,重点扶持竹炭产业在环保、工业、医药和保健领域的应用,使竹炭产业真正成为引领遂昌低碳产业发展和推广循环经济的重点产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元立三期、池禾科技、立民药业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光伏组件、电动车、轻质砖等低碳项目。

积极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深入实施《遂昌县原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规划》,做强做大茶叶、竹业、山地生态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做精做优土鸡、土猪、山油茶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现代种业。在布局上,以发展原生态农产品为突破口,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形成北部生态农业产业带、西南部林特产业带、西北渔特产业经济带、东中部综合型特色农业带。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加强大柘、三仁等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的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原生态精品农业园区,重点建设茶叶、竹笋、蔬菜、油茶、畜禽等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菊米、烤薯、蘑菇、稻米、杂粮等5个特色产业精品园,配套建设农产品质量控制中心、农产品监测点等设施。实施现代水产生态示范工程,开展“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及“养鱼洁水工程”建设,创建高效生态水产养殖基地。加快城郊及重点乡镇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步伐,保证蔬菜供应,丰富市民“菜篮子”。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围绕重点产业培育,着力构建具有遂昌特色的循环型产业链,逐步形成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加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加强冶炼、化工、造纸等产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推进云峰石材集聚加工综合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广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

(3)着力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彻底改变乡村绿化总体滞后状况。努力提高森林生态质量,重点提高低产林分的改造,大力推进竹林培育;抓好中幼林抚育,大力发展珍贵树木,积极培育大径材,提高森林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林相改造力度,健全管护网络、效益监测、信息管理、投入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公益林的生态质量,不断规范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制度,全面实施银行帐卡发放制。力争到2015年末,基本形成以混交林为主、结构合理、生态功能稳定的森林群落,公益林建成面积新增30万亩,达到 65%以上,实现森林质量、森林蓄积和森林碳汇三提高。

(4)积极发展生态文化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建立生态道德教育促进机构,将生态道德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强化生态道德约束,在严格、规范生态执法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特别要善于利用村规民约和传统文化的力量。开展生态道德实践,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全方位开展“微笑遂昌”公民素质养成行动,从个人、家庭、单位、社区做起,将生态文明的思想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积极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积极组织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重要时节的纪念和宣传活动;深入开展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户等创建活动。

4.2  持续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

(1)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继续加大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森林抚育,提高森林涵养水源能力。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浙江省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遂昌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规定。巩固完善城镇合格饮用水源创建,加强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各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加快实施遂昌县清水源水利枢纽工程。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污染企业必须实行关停和搬迁,确保二级保护区“三废”达标排放;饮用水源地新、扩、改建项目按照增产不增污或“以新带老,总量削减”的方针加以控制,同时加强对农业和生活污染源的控制,确保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合格率达到100%。进一步强化乡村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饮用水源的水质监督监测,不断改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到2012年,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实现100%。

(2)加快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分片治理,既考虑到近期建设的可行性,又考虑远期总体布局的合理性的原则,加快中心城区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治理率。县城新区建设采用雨污分流制,以旧城改造为契机逐步实现旧城区的雨污分流。在保证现有遂昌县城市污水处理厂(5000吨/日处理能力)正常运行基础上,加快该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20000吨/日处理能力)建设。加快除中心城区以外的乡镇所在地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到2012年,重点完成大柘、石练、湖山、云峰、安口和三仁等6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纳管建设,切实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根据遂昌县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妙高、云峰的所有生活污水和经处理达标的工业污水全部纳入城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其它乡镇均以乡镇为单位建设政府所在地的污水处理厂,不能纳入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其它各村按照村庄整治的要求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

(3)加大县域内河综合整治力度

完善河道保洁、河道采沙、水域占用和渔业管理“四位一体”的河道管理新机制。通过“松荫溪遂昌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对县城规划区内干、支流河道的截污、清淤、疏浚、改善水体生物多样性,清洁河道水体。至2015年,投资5000万元,基本完成县城老城区南、北溪及襟溪干流整治3.5公里,完成对梅溪、枫树坑、鲁坞源和三川溪等支流整治; 至2020年投资1.5亿元, 完成县城规划新区南、北溪及濂溪干流及半路坑、下坑、下杭坑、东丈坑等支流整治工作。

(4)加强工业废水污染控制

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引进水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项目,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在工业废水污染源普遍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监管,促使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提高污染治理技术水平,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浓度;建设循环用水工程,提高废水循环使用率;因地制宜建设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充分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对已达标的工业废水进行深度处理,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5) 加强废水达标排放的长效管理

排污单位必须加强管理,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环保部门要加大工业污染源的现场监察、监测力度。对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和有偷排行为的坚决予以查处,对不能实现稳定达标的污染源要限期整改。按照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分解总量控制指标,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

4.3  全面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1)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各领域、生产生活各环节的节能,重点抓好高能耗设备的淘汰和改造,着力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的进一步下降。着力对现有工业锅炉及其它炉窑进行节能改造,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推进我县小水电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加快实施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天然气管网,积极发展风能、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着力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

(2)扩大烟尘控制区建设

严格控制燃煤烟气污染;推广使用节能、高效、低排污的燃煤设备和含硫率小于0.8%的低硫煤;对现有燃煤锅炉采取烟气脱硫等措施,确保锅炉烟气达标排放。加强工艺废气的治理,提高工艺废气净化率。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艺废气,要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并做到高空点源排放。

(3)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

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定期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检测,提高汽车尾气达标率。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提倡使用自行车等环保型车辆。积极推广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严格执行国家机动车辆销售环保准入制度和汽油禁铅法规,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防治。

(4)实施餐饮业油烟污染控制

根据国家颁布的《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对城区饮食服务行业油烟污染源进行整治,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餐饮油烟污染问题。着重对餐饮较集中的街道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点的油烟污染进行治理,并加强监督。

(5)加强建筑施工管理,防止扬尘污染

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对建筑施工的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应采用商品混凝土、适度撒水等有效措施防治施工扬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要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减少土地裸露面积,减轻二次扬尘。

4.4  扎实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以中国洁净乡村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村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农家乐环境污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村庄绿化美化等工程,有效控制农村各类污染和生态破坏,全面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力争到2015年,把遂昌建设成为“村村洁净、处处美丽、户户发展、人人和谐”的中国洁净乡村,使“中国洁净乡村”成为一个属于遂昌的具有丰富内涵、有经营价值的国家级县域品牌,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全国领先。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

坚持“日常保洁全覆盖”的工作理念,继续强化源头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城、乡镇、村的日常保洁、督查、考核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城乡日常保洁长效管理,全面建立“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河道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加强河道日常保洁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乡镇垃圾清运机制,通过公开招投标实行市场化运作。引导农户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分类处理,积极探索偏远山区垃圾分类处置新模式,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2)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因村制宜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城市和区域污水处理厂临近的村庄,按照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的要求,建设截污管网,将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鼓励经济情况较好、布局相对集中的村庄建设村域统一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分散、经济较差的村庄,通过分户式、联户式的办法治理生活污水。积极推广“一池三改”方式,采用人畜混合污水“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处理模式,控制污染,回收能源。环境敏感区域行政村要把脱氮除磷(目前遂昌尚未配套)作为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选型的基本条件,积极鼓励采用有(微)动力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纳管处理。结合全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和已建及近期拟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实际情况,统筹铺设城镇周边村庄污水处理管网,将村庄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统一处理。

集中处理。因村制宜地选择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兼氧过滤处理技术、微动力处理技术和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等。铺设收集管网,建设村内统一的污水处理设施,单个污水处理设施受益农户在50户以上。

分散处理。分为资源利用型和水质净化型两类。资源利用型:一般适用于有畜禽养殖的农户,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建设单元,产生沼气用于农民生活用能,沼液、沼渣用作有机肥。水质净化型:一般采用无动力地埋式厌氧系统+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根据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使用去向,分别执行相应的处理标准。

至2015年,全县基本完成“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按要求建设截污管网、村域统一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采取分户式、联户式的办法治理生活污水,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比例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同时要研究制定《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确保污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日常维护工作。

(2)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在巩固现有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定成果的基础上,完善三类区域的管理制度。合理调整养殖结构,按照“饲养上规模、管理上水平、质量上档次、产品保安全”的要求,优化资源配套,稳步发展生猪养殖,推进规模经营;充分利用遂昌县的牧草资源,加快以牛羊为重点的食草动物的发展;利用果林园地资源,加快优质鸡等家禽的发展,逐步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不断提高牛羊肉、禽肉产品的比例。

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模化养殖场必须按“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实施污染治理,优先采用农牧结合方式进行治理,产生的沼液、沼渣还田,沼气用于农村生活用能。同时通过建设畜禽养殖小区,积极引导规模以下养殖户和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实施集中养殖和集中治污;在2015年,建成6个畜禽养殖小区、1-2个区域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和有机复合肥厂,全面完成存栏猪50头、存栏牛5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3)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全面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建设“测、配、产、供、施”平衡配套施肥服务体系,配套检测设备,规范实验室结构,提高检测能力,为进一步做好测土配方施肥打下扎实的硬件基础。做好试验示范项目,加强宣传力度,举办专业培训,把测土配方施肥的观念宣传到户,深入人心。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和深度施肥技术,改进农业施用肥料结构,有效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和流失量,以减轻化肥流失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开展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试点示范工作,推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广农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开展秸杆还田、可降解农膜使用、农业标准化生产。到2015年,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新建10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3万亩以上,化肥施用强度小于250千克/公顷。

加快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全面禁止使用呋喃丹、氧化乐果、杀虫双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代替传统农药,充分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各种生态环保型防虫害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环境残留量。完善农业病虫害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农药的使用。到2015年,建成12个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区,12个规范性植保专业合作社,全县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面积达到35万亩,实施区化学农药的总使用量比非实施区减少20%,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面积达到75%以上。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95%。

(4)加强农家乐环境污染整治

按照《遂昌县“农家乐”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通过以点带面,分步实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农家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到2012年,基本完成全县“农家乐”的环境污染整治,“农家乐”环保基础设施完善,周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家乐”项目环评审批率达到100%,实现农家乐“三废”达标排放。

(5)实施生态公墓提升工程

加强已建公墓管理,实施生态公墓提升,2011年完成妙高、王村口、湖山、濂竹4个乡镇13个村生态公墓建设;2011年—2012年完成80个村生态公墓续建提升工程。

4.5  加快推进固废、土壤等污染防治

(1)强化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管理

确立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的原则,通过工业固体废物的申报登记,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源的管理。对工业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的运输和转移实施转移联单制度,以追踪和掌握工业固体废物的流向,对其利用、处理和处置实施许可证制度,防止任何形式的不合理利用和处理处置。对于新、改、扩建项目应进行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理与风险评价,明确提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去向及安全处置方式。各类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遂昌县总体危险固体废物量较少,目前尚不足以达到建设综合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的规模,因此建议近期将危险固废分类收集后,委托周边地区具有危险固废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在实施工业废物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必须完善管理手段,加大执法力度。

(2)规范生活垃圾污染处置

积极开展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通过堆肥、分拣回收可利用资源等手段,减少生活垃圾外运处理数量。同时,加快建设集中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场,收纳农村生活垃圾,从而加快淘汰简单的垃圾焚烧炉和简单的填埋场。在2015年前,在大柘或石练辖区内选址建成遂昌县第二垃圾填埋场,解决中西部乡镇的垃圾去向问题,除黄沙腰片三乡镇外,各乡镇全面建成垃圾中转站,真正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一体化的目标,即在户集村收的基础上,由各乡镇将所有的垃圾统一运到县级填埋场统一处理。

加快建立农村环境保洁责任制,2015年前,所有乡镇建立环卫所,配置必要的封闭式垃圾箱、垃圾运输车等垃圾收集工具。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管理,并建立长效机制,落实保洁经费,实行专人保洁。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保洁工作的支持力度,县财政用于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的费用达到人均10元以上。

逐步开展城镇和农村垃圾处理费的收取,进一步推进城镇和农村保洁的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运作。

(3)严格医疗废弃物污染控制

完善医疗垃圾的管理办法,实行统一收集和处置,特别要加强对个体和社会医疗机构的管理,禁止将医疗固体废物与其它废物或生活垃圾混合储运和处置、转移、扩散。医疗废物应按指定地点存放,不得交由未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的单位收集处置或自行买卖。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生活垃圾黑色袋分类存放制度。对于县域的医疗废弃物进行专人专车统一收集,运达丽水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集中处置。处置过程要做到存放密闭化、收集容器化、运输密封化、焚烧无害化。

(4)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有计划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掌握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查明土壤遭受污染的重点区域、污染程度及其成因。“十二五”期间完成全县土壤污染的调查,建立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建立县级突发土壤环境事件应急制度。以县环境监测站为依托,开展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农村土壤污染治理和预防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实施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涉及到重金属、有毒有机物等有较大土壤污染风险的新、改、扩建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要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加强对已搬迁污染企业原址开发利用的监管,选择不同污染类型的土壤开展生态修复试点示范;加强对可能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污染源的监控,重点预防重金属、持久性有毒有机物污染,及时消除污染隐患。

二是建立“沃土工程”示范区和绿肥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减轻农药化肥对农田土壤的污染。三是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地等重点区域的土壤污染监管,强化农田土壤重点污染区的治理和修复,对污染严重难以在短期内修复的耕地要及时调整用途。四是土地整理、复垦和围垦要科学规划,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五是加强预防农村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对土壤潜在的污染。

4.6  进一步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

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总量约束、质量指导”的减排模式,逐步实现从单纯注重总量减排向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结合转变,从单一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从工业、生活污染削减向工业、农村和生活全面污染削减转变。

(1)巩固和深化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强化结构减排效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度挖掘化学需氧量的减排潜力。全面实施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技术改造,大力推行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进一步加强镇级污水管网建设,逐步提高镇级污水处理厂的截污纳管能力和处理能力,逐步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改造,强化运行控制手段;加强重点企业废水达标排放和总量削减,制定高耗行业废水排放限额标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逐步完善氨氮管控手段。以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严格执行工业企业氨氮排放标准,加大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深入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有效降低农业氨氮排放量;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15%以上。

(2)加强和完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制度,探索和试点排污权交易办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如变频节电技术、谐波治理、煤气发生炉新工艺、冷却水系统节能改造等等,同时加强对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监督指导整治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研究开发资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到2015年,浙江凯恩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35吨燃煤锅炉完成烟气脱硝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2011年起全面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2015年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在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的同时,加快推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颗粒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3)制定和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措施

强化节能增效和污染减排,充分利用协同效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国家下达任务要求。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切实降低化石燃料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投入;执行相关政策措施,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积极建设低碳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推动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全市二氧化碳减排的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的制定。

4.7  不断扩大生态屏障建设成果

以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深入推进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大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建立以水源涵养和饮用水源保护为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大封山育林,控制集水区内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对水源涵养林和最重要的饮用水源水质实施有效保护;加强丘陵山地森林植被和自然景观的维护,建立自然景观维护区;加强城区自然景观维护和建设。加强对成屏水库水源涵养区建设和管理,确保其安全,并带动相应的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

按自然保护区建设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建设,通过生态公益林带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构成重要生态廊道,作为增强遂昌县城镇与自然环境亲和性的关键通道。加强遂昌县湿地系统生态保护,增强其调节径流、控制洪水、净化水质、洁净空气、降温散湿等环境调节功能。对因受工业废水、农田径流、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等影响而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加强湿地周围污染源治理、改善水质和岸带环境、保护和恢复水生植被、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水质自净能力和对富营养化的控制能力等措施,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

(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源调查,摸清县域内国家级保护植物和国家级保护珍稀动物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制定保护规划,建设自然保护小区;在全面完成古树名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档案,划定保护范围,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养护管理资金,实行挂牌管理保护;加大对滥捕滥杀和买卖野生动物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生态环境质量和物种变化情况的监测。

(3)严格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

继续加大沿溪、沿江和水系源头、水库周边的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森林抚育,提高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保证源源不断的清洁水来源。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浙江省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遂昌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规定。切实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上游及两岸的污染防治和植被保护管理。在发展经济中注意做好林木资源的保护和更新工作,防止水源涵养林的破坏和水土流失。

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在坚持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年度土地利用、整理、复垦数量和各类建设用地项目占补标准,做到先补后占,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土地利用监管,杜绝抛荒弃荒、占而不用、用而不当等浪费形象。至2015年,耕地保有量确保23.64万亩,占土地面积的6.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1.72万亩,占土地面积3.6%,保护率5.75%。

为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风景旅游、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按照浙江省林业厅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和封山育林技术规程,遂昌县将通过封山育林、宜林荒山人工造林、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和保护等手段,扩大水源涵养林、公益林面积,生态公益林建设必须坚持“以封为主,封育结合”的方针,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人工补植、培育管理等育林措施,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

以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为主线,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充分考虑本县矿产资源的支撑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围绕遂昌县金银、萤石、花岗岩等优势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加快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减少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8  着力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以维护群众生态环境权益、改善民生为核心,加快构建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监控保障、环境执法与应急保障、环境信息保障、生态修复工程、环境科技支撑六大体系,保障环境安全。

(1)加强环保机构和队伍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适应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新要求的环保机构和队伍,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逐步健全完善县环保部门内部职能科室,增加相应的人员编制;按照环境监察监测国家标准化建设加快县级环境监察监测部门的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县级环境监察监测标准化建设水平;切实加快农村环保机构设置,按区域逐步设立乡镇环保所。加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强化在职人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

(2)环境监测监控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和完善市、县两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测的现代化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到2015年,完成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成屏一级、二级水库)水质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扩大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覆盖面,完善污染源监控系统预警体系。建立并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加快辐射监测能力建设,建设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在线监控与预警网络。加强仪器设备配置,配置烟尘、烟气(油烟)分析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pH计、叶绿素快速分析仪,辐射测量仪,土壤采样器,土壤研磨机等设备,提高环境监测能力。

(3)加强环境执法与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的风险防范、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和恢复评估机制,加强环境应急仪器设备、物资储备和信息传输系统建设,有效提升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加强环境监察机构建设,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基层环保机构和队伍规范化建设,建立乡镇环保监管制度,强化农村环境监管。到2015年,遂昌县环境监察大队在通过标准化验收的基础上,建成专门的环境应急机构和队伍,形成较为完善的应急预防预警监控网络和指挥信息调度平台。

(4)加强环境信息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信息化基础、应用、安全、数据、运维和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环境信息平台和辅助决策平台,提升环境信息服务能力。加强环境质量在线监测、放射源在线监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等在线监测网点的建设,2015年实现与省、市的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四位一体”的监测体系的对接。

(5)加强生态修复工程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对县域内内河、河沟和池塘开展清淤、疏浚、清障、保洁、生态护岸等综合治理,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深入推进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完善矿山自然保护区备用金制度,加快推进废弃矿山特别是露天开采矿山的边坡整治和复垦、复绿及景观修复。

(6)加强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加快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强化生态环境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系统,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积极组织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重点研究遂昌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解决生态和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绿色产业开发等领域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生态工业设计、工业生态链建设、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开发及新产业、新品种、新工艺的开发等。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产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适用技术,予以政策优惠和重点扶持。

第五章 重点工程及投资估算

根据“十二五”规划目标,围绕八大建设任务,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定遂昌“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程为:水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农村污染防治、固废、土壤和噪声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生态创建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等七大领域36项重点工程,总投资18.9亿元。

第六章 保障措施

6.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进一步完善对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优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推行党政干部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把落实规划,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环保责任书,与干部的使用提拔挂钩。明确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责任制,细化量化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切实形成合力。要进一步建立市区、乡镇、村分级管理,各级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网络,把全社会的力量调动起来,多方协同、共同推进。

6.2加强环境保护科技管理,完善科技支撑机制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强化环保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协作。加快形成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体系。深化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支持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社会公益类环境科研机构形成科研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快完善环境科技管理体系,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加强科技信息的发布、中介技术咨询和推广。注重环保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创新创业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院校所和科技人才的作用。

6.3完善环保审批,加强监管能力

规范环境执法业务教育与学习,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案件质量,完善环保准入制度,严格按照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功能要求等政策进行项目审批,杜绝一切污染隐患。探索监管新机制,引导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严格环境执法,震慑违法企业,对严重侵害群众环境权益、环境违法情节严重的企业,坚持通过媒体曝光、限期治理、排污收费、高限处罚等执法手段,坚决制止环境污染。抓好环境日常监测和各项监督性监测,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测建设。

6.4加大环保投入,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建立和完善稳定的环境保护资金筹措机制,设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加强财政资金对环境保护的奖励、补助,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 开展并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方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把环保事业作为公共支出的重点,在每年的实事项目计划中要重点安排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项目,保证年年有项目带动、有资金保障;探索建立多元化环境保护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鼓励社会资金采取BOT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建设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加快完善绿色信贷、排污权交易、绿色保险、生态补偿等项目以奖代补政策。

6.5探索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优化环境资源配置

加快完善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绿色信贷、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森林碳汇、绿色保险等经济政策,激励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有效配置环境资源。继续把环保信用作为企业资信评价的重要依据,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严格信贷环保要求。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开展面源削减与点源削减的抵扣交易。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责、权、利相对应的规范有序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将高风险行业纳入绿色保险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推进力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深化环境资源价格改革,适当稳妥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费和企业排污费征收标准,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环境资源价格机制。

6.6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积极构建宣传环保工作、普及环保知识、弘扬生态文化的立体式大宣教格局,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素养。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全方位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强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环境宣传教育和培训,继续将生态环保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计划,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环保知识专题教育。强化生态环保科普教育,继续编印环保知识读本,依托各类环境教育基地和媒体专栏、网络平台、成果展览 、创建示范等多种形式的载体,广泛开展生态环保知识普及教育,充分利用“浙江生态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等重要纪念日开展群众性的生态环保主题活动,强化全社会生态理念和生态意识,进一步增强全民环境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6.7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强化社会监督

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环境舆情引导,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和落实环境质量公报、污染物减排结果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公告等新闻发布和重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开环境信息。完善环境舆情反应机制,加强舆情动态监测、分析与跟踪,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通过实行环保听证、社会公示、环境信访、有奖举报、市民检查团、环保义务监督员和“12369”环保热线等,鼓励社会各界依法有序监督生态环保工作,推动环境公益诉讼。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机制,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公告公示、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民主恳谈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发挥非政府环保组织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环保民间组织健康发展。(遂昌县人民政府)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