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9.18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IPC分类号C02F3/32; C02F3/3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其外观形状为长方体,内部填充两层或三层级配滤料作为微生物生长载体,四壁及底部支撑结构为透水性良好的网状结构。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外观形状为长方体,内部填充两层或三层级配滤料作为微生物生长载体,四壁及底部支撑结构为透水性良好的网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底面为10-50cm的正方形,高度30-15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级配滤料为三层,包括以砾石为主的上层、以轻质页岩陶粒滤料为主的中层和以石英砂滤料为主的下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四壁及底部的网状结构网孔的大小根据其接触的滤料层粒径来确定,网孔大小小于所述滤料层粒径的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四周所在的面上设置有卡槽或卡扣,所述卡槽为“T”型凹槽,所述卡扣为“T”型卡扣,卡扣内具有防止臭气溢出的密封垫。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顶部为植被层,用于种植景观植物,植被种植在顶部滤料之内。
7.由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组成的生态污水处理模块,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根据处理水量或地形条件将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排列成所需形状。
8.由根据权利要求6任一项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组成的生态污水处理模块,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根据处理水量或地形条件将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排列成所需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污水处理模块为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排列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污水处理模块的外部被网格包覆,网格网孔直径为3-5mm。
11.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任一项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模块的模块化生态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容器、安装架、布水管、排水管潜污泵;
所述容器为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外壳,具有上部开口,所述容器底部为浅“V”型结构,所述浅“V”型结构的最低处设置有储泥池,所述排水管设在所述容器的底部;
所述安装架设置在所述容器和生态污水处理模块之间,位于所述容器内的底部,用于支撑所述生态污水处理模块从而在所述容器底部形成储水空间;
所述布水管位于所述容器上部,用于将污水引入到所述生态污水处理模块中;
所述潜污泵在所述生态污水处理模块内处于所述储泥池上方、与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接触的四壁为不透水结构的单元中,与所述排水管连接。
12.包括根据权利要求8-10任一项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模块的模块化生态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容器、安装架、布水管、排水管潜污泵;
所述容器为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外壳,具有上部开口,所述容器底部为浅“V”型结构,所述浅“V”型结构的最低处设置有储泥池,所述排水管设在所述容器的底部;
所述安装架设置在所述容器和生态污水处理模块之间,位于所述容器内的底部,用于支撑所述生态污水处理模块从而在所述容器底部形成储水空间;
所述布水管位于所述容器上部,用于将污水引入到所述生态污水处理模块中;
所述潜污泵在所述生态污水处理模块内处于所述储泥池上方、与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接触的四壁为不透水结构的单元中,与所述排水管连接。
说明书
一种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块化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城市污水管道越来越长,污水运送成本越来越高。国家大力推广中水回用技术,以应对水资源短缺的危机,但是污水厂集中处理污水的方法需要长距离的污水运送管道,将处理后的污水输送至中水用户,管道建设投资以及运送成本较高。当前最有效、经济的方法就是让生活污水在公共建筑或住宅小区室内外进行相关净化处理,缩短污水产生和污水处理构筑物之间的距离,降低初期投资以及运送成本。
相比于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以其低投资、低能耗、运行方便及景观美化功能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工湿地净化原理是利用了生物接触氧化法,其原理是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人工湿地内充填滤料,已经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滤料,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滤料。在滤料上布满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广泛接触,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净化。人工湿地类型包括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传统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的基质长期处于淹水状态,湿地床环境趋于厌氧,复氧效果较差;垂直流人工湿地中污水在基质中靠重力作用非饱和流动,虽然复氧能力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有机物及氨氮的去除要求,因此,传统的人工湿地类型具有一定的缺点。
分散式污水处理属于一种新型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主要由滤床、布水设置和排水系统等部分组成,当污水由上而下从长有丰富生物膜的 滤料的空隙间流过,与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充分接触时,污水中的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并降解,从而使污水得以净化。分散式污水处理不仅运行费用低,系统残渣少,自动化程度高,而且具有可移动性好、适应性强、工艺操作方式灵活等优点。
因此,需要一种能适用于公用建筑及住宅小区的高效处理污水的装置及系统和高效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且无需较大的占地面积和空间、成本合理、节能环保,清理维护检修都应较为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外观形状为长方体,内部填充两层或三层级配滤料作为微生物生长载体,四壁及底部支撑结构为透水性良好的网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底面为10-50cm的正方形,高度30-150cm。
优选地,所述级配滤料为三层,包括以砾石为主的上层、以轻质页岩陶粒滤料为主的中层和以石英砂滤料为主的下层。
优选地,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四壁及底部的网状结构网孔的大小可以是均一大小,即小于最细滤料层滤料粒径。
优选地,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四壁及底部的网状结构网孔的大小可以不是均一大小,而是根据其接触的滤料层粒径来确定,网孔大小小于所述滤料层粒径的大小。
优选地,在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四周所在的面上设置有卡槽或卡扣,所述卡槽为“T”型凹槽,所述卡扣为“T”型卡扣,卡扣内具有防止臭气溢出的密封垫,例如皮垫。
优选地,所述处理单元顶部为植被层,用于种植景观植物,植被种植在顶部滤料之内。
优选地,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顶部四周粘有密封垫,例如皮垫使得单元体之间结合处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由上述的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组成的 生态污水处理模块,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根据处理水量或地形条件将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排列成所需形状。
优选地,所述生态污水处理模块为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排列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优选地,所述生态污水处理模块的外部被网格包覆,网格网孔直径为3-5mm。
优选地,所述生态污水处理模块由数个至数十个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包括上述的生态污水处理模块的模块化生态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容器、安装架、布水管、排水管潜污泵;
所述容器为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外壳,具有上部开口。所述容器底部为浅“V”型结构,所述浅“V”型结构的最低处设置有储泥池,所述排水管设在所述容器的底部;
所述安装架设置在所述容器和生态污水处理模块之间,位于所述容器内的底部,用于支撑所述生态污水处理模块从而在所述容器底部形成储水空间;
所述布水管位于所述容器上部,用于将污水引入到所述生态污水处理模块中;
所述潜污泵在所述生态污水处理模块内处于所述储泥池上方、与所述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接触的四壁为不透水结构的单元中,与所述排水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通过生态污水处理单元体之间通过卡槽和卡扣方式拼接,既方便组装,又能够牢固地组合在一起;通过模块化的设计使得污水处理装置的维护和检修更为方便,降低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