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06.06.05
公开(公告)日2007.12.12
IPC分类号C02F1/44; B01D61/18
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超滤装置,其特征在于经过生化处理后的污水溢流入超滤进水槽,经超滤环路处理后出水无悬浮物可直接排放或做深度处理,截留的泥水混合物通过袋式过滤器过滤后回流至生化系统。将本装置代替二沉池用于污水处理,可大大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及生化段的污泥浓度,有效减少水力停留时间和生化池的体积,节约了建设和运行费用,提高了难生物降解物质的降解效率。同时,由于使用的陶瓷膜元件及其特殊的组合和密封方式,膜组件的使用寿命长,易于清洗和维护,增强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权利要求书
1、本装置是用于污水处理的超滤装置,由进水槽进水,经超 滤环路处理后可直接排放或做深度处理,截留的泥水混合物通 过袋式过滤器过滤后回流至生化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滤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水需有一个 进水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滤环路,其特征在于膜组件外壳采 用Φ160或Φ250PVC管及管件制作,组件之间及组件与管道 之间使用法兰连接,膜元件用橡胶板固定,端部用环氧树脂密 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浓液需经袋式 过滤器过滤后回流至生化反应池。
说明书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超滤装置
技术领域
本产品是用于污水尤其是高浓度废水处理的超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部分成分简单、生物降解性好、浓度较低的废水都可通过组合传统的 工艺得到处理,而浓度高、难以生物降解的废水治理工作在技术和经济上存在很 大困难。这类废水如不妥善处理,将给当地地面水、地下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对周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实践证明,处理这类废水采用传统的 污水处理方法如厌氧→兼氧(氨氮吹脱)→曝气→二次沉淀或氧化沟、SBR等, 处理后的水很难达标或者仅达到排入城市下水道标准,且污水停留时间长,工艺 流程复杂,处理费用很大。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学者研究证明:处理此类废水,在 基本处理工艺在充分利用生化处理的经济优越性的基础上,还需将几个不同的处 理工艺单元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取得经济和社会生态的双重效益,因为仅仅依靠 单一的处理工艺很难达到严格的出水要求或者对生产残余物的再处置要求。常见 的几种组合方式有:A生化段+絮凝沉降+活性炭吸附,该工艺组合方式优点为投 资省,操作简单;最大缺点为化学药剂投加量大,运行费用贵,以及会产生大量 的固体废弃物。B生化段+化学氧化,该工艺组合方式优点为不产生固体废弃物; 但化学氧化要求很高反应温度,需要大量的能耗,同时高温度对反应器的材质提 出更高的要求,造成巨大的投资费用,而且需要大量的氧化剂,运行费用极其昂 贵。C生化段+膜工艺,通过生化段去除废水中的生物可降解有机污染物,然后 通过后续工段超滤工艺过滤难降解有机物,本装置就是用于该组合方式之内。
超滤系统是一种从溶液中分离出大粒子溶质的膜分离过程,其分离机理是机 械筛分原理,超滤膜具有选择性分离的特点。超滤过程如下:在压力作用下,料 液中含有的溶剂及各种小的溶质从高压料侧透过超滤膜到达低压侧,从而得到透 过液;而尺寸比膜孔大的分子被膜截留成为浓缩液。与传统生化处理工艺相比, 微生物菌体通过高效超滤系统从出水中分离,确保大于0.02μm的颗粒物、微生 物和与COD(化学需氧量)相关的悬浮物安全地截流在系统内。溶质在被膜截 留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种作用方式:
①在膜表面的机械截留;
②在膜表面及孔内吸附;
③膜孔的堵塞;
超滤具有以下特点:
①属于压力驱动型膜分离过程;
②超滤膜的分离范围为相对分子量(MW)500-1000000的大分子物质和胶 体物质,相对应分子的直径为0.005-0.1μm;
③分离机理为微孔过滤;
④膜的形态为不对称结构;
⑤过滤的方式可为“死端过滤”或“错流过滤”;
⑥操作压力低,一般不考虑渗透压的影响。
本装置采用错流式过滤。
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相比,我们使用超滤装置代替了二沉池,提高了有机 物的去除率,因为在传统活性污泥法中,由于受到二沉池对活性污泥沉降特性要 求的影响,当生物处理达到一定程度时,要继续提高系统的去除效率很困难,往 往需要延长很长的水力停留时间也只能少量提高总的去除效率。使用超滤装置 后,由于分离效率大大提高,生化段内微生物浓度可从常规法的3~5g/l提高到 15~30g/l,可以在比传统活性污泥法更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内达到更好的去除效果, 减少了生化反应器体积,提高了生化反应效率,出水无菌体和悬浮物,因此在提 高系统处理能力和提高出水水质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
本装置包括:进水槽→进水泵→超滤环路→回流过滤器。其中超滤环路由循 环泵、膜组件、阀门、回流管、清液管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