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系统

发布时间:2021-12-26 8:39:40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20.08.21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IPC分类号B01D21/01; B01D21/02; B01D36/04; C02F1/52; C02F9/14; C02F9/02; B01F13/10; B01F13/0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它包括一体化密封的壳体、气提混药组件、翻板曝气组件、竹节变径管、气提排泥组件、集水管组件;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隔板,隔板将壳体内腔密封分隔成独立的混合反应区和沉淀分离区,混合反应区的壳体端部设有进水管,沉淀分离区的壳体端部设有出水管和排泥管。采用一体化密封的壳体,集成了气提混药组件、翻板曝气组件、竹节变径管、气提排泥组件、集水管组件,能够完成加药、絮凝、沉淀等工艺,可自流进水,基本没有水头损失,并与泥水分离、气提排泥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大减少动力设施,减少投资,运行简便,运行效率高,能耗小,日常维护工作量少。

1639967917.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体化密封的壳体、气提混药组件、翻板曝气组件、竹节变径管、气提排泥组件、集水管组件;

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隔板,隔板将壳体内腔密封分隔成独立的混合反应区和沉淀分离区,混合反应区的壳体端部设有进水管,沉淀分离区的壳体端部设有出水管和排泥管;

所述进水管的内端口正下方设有通向壳体底部的导流槽;

所述混合反应区内设有气提混药组件和翻板曝气组件;

所述竹节变径管竖直设在混合反应区内,竹节变径管的上端口小、下端口大,竹节变径管下端口密封穿过隔板与沉淀分离区底部连通;

所述气提排泥组件固定在隔板的混合反应区一侧,气提排泥组件包括积泥斗、气提排泥管、气提排泥出料管、气提排泥进气管,积泥斗密封固定在隔板的沉淀分离区一侧底部,积泥斗底部设有多个V型槽,每个V型槽设有一根气提排泥管,气提排泥管的下端密封穿过隔板进入对应的V型槽内,所有气提排泥管上端并排接入气提排泥出料管,气提排泥出料管一端设有溢流口,气提排泥出料管另一端密封穿过隔板上方与排泥管密封连接,气提排泥进气管通过进气分管沿气提流向密封插入每根气提排泥管内,沉淀分离区中部设有斜管填料,斜管填料上方设有集水管组件,集水管组件与出水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提混药组件包括气液提升管、气药混合管、加药管、加药气提进气管,加药管接入加药气提进气管中部,加药气提进气管下端口与气药混合管上端口密封连接,气药混合管下端口密封接入竖直的气液提升管的管内,并且气药混合管下端口沿气提方向出料,气液提升管底部设有吸水管口,气液提升管上端设有出液管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板曝气组件包括翻板曝气进气管、活动翻板、配重底座,曝气进气管底部接入活动翻板内,活动翻板固定在配重底座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竹节变径管由多个从上到下直径逐渐变大的圆筒平滑连接而成,竹节变径管下端口弯曲后密封穿过隔板与沉淀分离区底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组件由环形的集水管和连接在集水管一侧的集水出水管构成,集水管的上表面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集水孔,集水管通过可调螺栓吊在沉淀分离区顶部,集水出水管与出水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管路上设有进水调节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部设有检修井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支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分离区的斜管填料固定在支撑格栅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分离区内设有曝气反冲管。

说明书

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分散供水处理和分散污水处理的需求逐渐加大,污水处理装置逐渐就地化,装置小型化。其中,常规处理工艺段中基本均涉及加药絮凝沉淀,而传统加药絮凝沉淀通常采用多级动力搅拌混药或采用静态管道混合器进行混药。

对于采用机械动力搅拌混药沉淀的装置,常用于日处理水量较大的处理场所,常采用不同搅拌速度梯度的桨叶式搅拌机和框式搅拌机,用于絮凝剂和待澄清水之间的混合反应,对于这种大中型混凝沉淀装置,通常安装流程较复杂,体积较大,动力设施较多,运行时需要较大的功耗,且投资较大,运行维护较复杂。

静态管道混合器常用于日处理水量较小处理场所,虽简单方便,投资少,但需要保证水在管道内具有一定的流速,常规流速不小于0.8m/s,且经过管道混合器后的水头损失较大,通常不小于0.3m。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它是适用于小型水处理的紧凑型加药絮凝沉淀装置,可自流进水,基本没有水头损失,并与泥水分离、气提排泥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大减少动力设施,减少投资,运行简便,运行效率高,能耗小,日常维护工作量少;本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可单独用于给水和污水处理中的絮凝沉淀,也可与生化处理装置、过滤装置相结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它解决了目前污水处理装置的就地化、小型化的问题,大大减少动力设施,减少投资,运行简便,运行效率高,能耗小,日常维护工作量少。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它包括一体化密封的壳体、气提混药组件、翻板曝气组件、竹节变径管、气提排泥组件、集水管组件;

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隔板,隔板将壳体内腔密封分隔成独立的混合反应区和沉淀分离区,混合反应区的壳体端部设有进水管,沉淀分离区的壳体端部设有出水管和排泥管;

所述进水管的内端口正下方设有通向壳体底部的导流槽;

所述混合反应区内设有气提混药组件和翻板曝气组件;

所述竹节变径管竖直设在混合反应区内,竹节变径管的上端口小、下端口大,竹节变径管下端口密封穿过隔板与沉淀分离区底部连通;

所述气提排泥组件固定在隔板的混合反应区一侧,气提排泥组件包括积泥斗、气提排泥管、气提排泥出料管、气提排泥进气管,积泥斗密封固定在隔板的沉淀分离区一侧底部,积泥斗底部设有多个V型槽,每个V型槽设有一根气提排泥管,气提排泥管的下端密封穿过隔板进入对应的V型槽内,所有气提排泥管上端并排接入气提排泥出料管,气提排泥出料管一端设有溢流口,气提排泥出料管另一端密封穿过隔板上方与排泥管密封连接,气提排泥进气管通过进气分管沿气提流向密封插入每根气提排泥管内,沉淀分离区中部设有斜管填料,斜管填料上方设有集水管组件,集水管组件与出水管连接。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气提混药组件包括气液提升管、气药混合管、加药管、加药气提进气管,加药管接入加药气提进气管中部,加药气提进气管下端口与气药混合管上端口密封连接,气药混合管下端口密封接入竖直的气液提升管的管内,并且气药混合管下端口沿气提方向出料,气液提升管底部设有吸水管口,气液提升管上端设有出液管口。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翻板曝气组件包括翻板曝气进气管、活动翻板、配重底座,曝气进气管底部接入活动翻板内,活动翻板固定在配重底座上。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竹节变径管由多个从上到下直径逐渐变大的圆筒平滑连接而成,竹节变径管下端口弯曲后密封穿过隔板与沉淀分离区底部连通。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集水管组件由环形的集水管和连接在集水管一侧的集水出水管构成,集水管的上表面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集水孔,集水管通过可调螺栓吊在沉淀分离区顶部,集水出水管与出水管连接。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进水管的管路上设有进水调节阀。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壳体上部设有检修井口。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支脚。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沉淀分离区的斜管填料固定在支撑格栅板上。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沉淀分离区内设有曝气反冲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一体化密封的壳体,集成了气提混药组件、翻板曝气组件、竹节变径管、气提排泥组件、集水管组件,能够完成加药、絮凝、沉淀等工艺,可自流进水,基本没有水头损失,并与泥水分离、气提排泥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大减少动力设施,减少投资,运行简便,运行效率高,能耗小,日常维护工作量少;

(2)本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根据混凝阶段不同速度梯度混药的原理,结合气提混药组件气液混药,翻板曝气组件脉冲式曝气混合,竹节变径管采用竹节式过水混合,在混合反应区形成三个不同速度梯度的分级搅拌,在这三个不同流速混合区,絮凝剂和原水分别经历快速混合反应、间歇性中速絮凝反应和缓速凝聚的反应历程,最终将原水中细小的颗粒物和胶体物质脱稳絮凝成团,并在沉淀分离区分离并沉积;

(3)装置可地埋式安装,也可地上式安装,可单独作为净水分离装置,也可与其它隔渣装置、生化处理装置、过滤装置等串联应用;

(4)多个V型槽配合多根气提排泥管,能够高效的完成气提排泥过程,气提排泥管设在混合反应区,充分利用混合反应区空间,不占用沉淀分离区的斜管填料空间,保证沉淀效率,有利于形成紧凑型的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

(发明人:於胜洪;王海静;夏瑜;王英;蔡然)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