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高新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

发布时间:2023-8-31 9:52:57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公布日:2022.05.31

申请日:2021.12.20

分类号:E03F5/22(2006.01)I;E03F7/00(2006.01)I;B08B9/032(2006.01)I;F04B15/02(2006.01)I;F04B23/04(2006.01)I;F04B51/00(2006.01)I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污水提升泵站排出污水效果不彻底,内部清洗困难的不足,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包括:泵站壳,作为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的基础;泵底,设置在泵站壳的底部;潜污泵组,设置在泵站壳的内部,用于将污水从泵站壳底部抽出;潜污泵组包括大潜污泵和小潜污泵;检测控制模块,用于监测泵站壳内部污水的水位;其中,检测控制模块通过监测泵站壳内部污水的水位进行控制大潜污泵和小潜污泵的工作,当污水量较多时,检测控制模块控制大潜污泵进行工作,当污水量较少时,检测控制模块控制小潜污泵进行工作,使得泵站壳内的污水能够及时的排出且更加彻底。

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包括:泵站壳(1),作为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的基础;泵底(2),设置在所述泵站壳(1)的底部;泵组(3),设置在所述泵站壳(1)的内部,用于将污水从所述泵站壳(1)底部抽出;所述泵组(3)包括大泵(31)和小泵(32);检测控制模块,用于监测所述泵站壳(1)内部污水的水位;其中,所述检测控制模块通过监测泵站壳(1)内部污水的水位进行控制所述大泵(31)和小泵(32)的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泵站壳(1)内设置有一出水管(11),所述大泵(31)通过一大管路(311)与所述出水管(11)进行连接,所述小泵(32)通过一小管路(321)与所述出水管(11)连接;所述小管路(321)上连接有一环形冲洗管(3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泵底(2)的底部设置成倒锥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小管路(321)和所述大管路(311)上设置有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止回阀(3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泵底(2)上设置有一分液盘(4),所述分液盘(4)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分液壁(41),所述分液壁(41)的圆周方向设置有穿槽(411);所述分液盘(4)的上设置有一导污扇(42),所述导污扇(42)与一转轴(5)连接,所述导污扇(42)的扇叶(421)为圆弧形,所述扇叶(421)与所述分液盘(4)的底壁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小泵(32)设置在所述分液盘(4)内,所述分液盘(4)与所述泵底(2)的侧壁配合形成环状导污槽(22),所述大泵设置在所述环状导污槽(22)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分液盘(4)的中心设置有一导液孔(44),所述分液盘(4)的底部与所述泵底(2)之间形成容污腔(21),所述转轴(5)穿过所述导液孔(44)延伸至容污腔(21),所述容污腔(21)内设置一搅拌桨(6),所述搅拌桨(6)通过所述转轴(5)的带动进行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分液盘(4)的底壁从中心向圆周方向的高度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搅拌桨(6)包括:中心套(61),套设在所述转轴(5)上,所述中心套(61)与所述转轴(5)两者可进行相对的转动;桨叶(62),所述桨叶(62)均匀设置在所述中心套(61)的圆周方向,所述桨叶(62)靠近所述中心套(61)的端面上设置有圆孔(621),所述转轴(5)上设置有与所述圆孔(621)对应的销孔(51),所述销孔(51)内设置有弹簧(52)和销钉(53);其中,所述弹簧(52)的两端分别抵接在销孔(51)的底面和销钉(53),使得所述搅拌桨(6)通过销钉(53)的连接作用能够随着转轴(5)进行转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桨叶(62)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中心套(61)内,所述桨叶(62)靠近所述中心套(61)的一端的圆周方向设置有第一传动齿轮(622),所述转轴(5)在所述中心套(61)内的圆周方向设置有转动环(54),所述转动环(54)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第二传动齿轮(541),所述第一传动齿轮(622)和第二传动齿轮(541)相啮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上述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它能解决现有技术中泵体内壁的清理能力差、底部积水、杂质、污垢、污泥聚集难以清理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包括:泵站壳,作为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的基础;泵底,设置在所述泵站壳的底部;泵组,设置在所述泵站壳的内部,用于将污水从所述泵站壳底部抽出;所述泵组包括大泵和小泵;检测控制模块,用于监测泵站壳内部污水的水位;其中,所述检测控制模块通过监测泵站壳内部污水的水位进行控制所述大泵和小泵的工作。

本发明通过在泵站壳内设置大泵和小泵,通过大泵和小泵之间的配合使得能够通过监测控制模块监测泵站壳内水位的高低,来进行控制大泵和小泵工作状态,当污水量较多时,检测控制模块控制大泵进行工作,当污水量较少时,检测控制模块控制小泵进行工作,使得泵站壳内的污水能够及时的排出;且通过小泵的排污功能,能够使得小泵将污水清理的更加的彻底。

作为优选,所述泵站壳内设置有一出水管,所述大泵通过一大管路与所述出水管进行连接,所述小泵通过一小管路与所述出水管连接;所述小管路上连接有一环形冲洗管。

设置环形冲洗管能够对泵站壳内的污水进行二次利用,利用污水从环形冲洗管冲出对泵站壳的侧壁进行清理。

作为优选,所述泵底的底部设置成倒锥形。

将泵底的底部设置成倒锥形,方便污水的汇集,使得污水能够方便的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小管路和所述大管路上设置有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止回阀。

在大管路和小管路上设置止回阀,防止在将污水排出时污水从其他的水管进行倒流。

作为优选,所述泵底上设置有一分液盘,所述分液盘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分液壁,所述分液壁的圆周方向设置有穿槽;所述分液盘的上设置有一导污扇,所述导污扇与一转轴连接,所述导污扇的扇叶为圆弧形,所述扇叶与所述分液盘的底壁相接触。

为了使得能够将污水进行初步的分离,使得重量较重的污泥和污水能够分开,设置排污扇,扇叶与分液盘的底壁相接触,使得导污扇在工作的时候能够通过扇叶将分液盘底壁的污泥进行及时的刮除,同时通过圆弧形扇叶的作用将污泥向分液盘的圆周方向扫动,使得污泥集中在分液壁的外围;使得底部的污泥得到更好的清理。

作为优选,所述小泵设置在所述分液盘内,所述分液盘与所述泵底的侧壁配合形成环状导污槽,所述大泵设置在所述环状导污槽内。

通过导污扇的作用使得污泥与废水进行初步的分离,使得分液盘内的污水较为清洁,通过重力的作用污泥会聚集在环状导污槽内,而较为赶紧的污水则在分液盘内,通过大泵和小泵的分工作用,大泵用于污泥含量较高的污水排出,而小泵用于分液盘内污水的排出,提高污水排出的效率;同时由于环形冲洗管是与小泵相连接,使得小泵通过抽取分液盘内较为干净的污水,能够使得环形冲洗管冲洗泵站壳侧壁更加的干净。

作为优选,所述分液盘的中心设置有一导液孔,所述分液盘的底部与所述泵底之间形成容污腔,所述转轴穿过所述导液孔延伸至容污腔,所述容污腔内设置一搅拌桨,所述搅拌桨通过所述转轴的带动进行转动。

通过搅拌桨的转动能够搅动容污腔内的污泥,使得容污腔内的污泥不会沉积在容污腔内,使得容污腔内的污泥能够从大泵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分液盘的底壁从中心向圆周方向的高度逐渐减小。

设置分液盘的底壁从中心向圆周方向的高度逐渐减小,使得污泥通过重力的作用能够更加容易的从分液盘向圆周方向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搅拌桨包括:中心套,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中心套与所述转轴两者可进行相对的转动;桨叶,所述桨叶均匀设置在所述中心套的圆周方向,所述桨叶靠近所述中心套的端面上设置有圆孔,所述转轴上设置有与所述圆孔对应的销孔,所述销孔内设置有弹簧和销钉;其中,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销孔的底面和销钉,使得所述搅拌桨通过销钉的连接作用能够随着转轴进行转动。

当污泥的密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会阻止搅拌桨的运转,为了防止搅拌桨在污泥阻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或折断,将搅拌桨设置成中心套和桨叶,当桨叶所受到较大的阻力时,会使得销钉向销孔内进行收缩,使得中心套与转轴之间发生相对的转动,进而防止桨叶被折断。

作为优选,所述桨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中心套内,所述桨叶靠近所述中心套的一端的圆周方向设置有第一传动齿轮,所述转轴在所述中心套内的圆周方向设置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相啮合。

当桨叶由于污泥的阻力使得桨叶不能够发生转动时,中心套与转轴之间会发生转动,当中心套与转轴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时,第一转动齿轮随着转轴的转动可以带动第二转动齿轮进行转动,第二齿轮的转动使得桨叶发生转动,桨叶的转动可以对污泥进行搅拌,减小污泥的阻力,使得销钉抵接在圆孔内的力大于污泥对桨叶的阻力,使得转轴能够重新带动转动套进行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能够根据污水的量控制泵组的工作状态,使得污水能够更好的清理;(2)将污水与含有较多污泥分离,使得所述提高污水的排放效率;(3)利用污水对泵站壳的内壁进行清理,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发明人:颜土富;应荣军;楼其锋;陈卡)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