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高新生化池间污泥互补系统

发布时间:2022-9-25 8:30:24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20.12.18

公开日期2021.11.16

IPC分类C02F3/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用于连通第一生化池和第二生化池,具体包括第一回流污泥井、第二回流污泥井以及同时连通两者的连通管,第一回流污泥井、第二回流污泥井分别连通第一生化池和第二生化池;连通管分别于第一回流污泥井、第二回流污泥井内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回流污泥井设有若干第一剩余污泥泵,第一剩余污泥泵接通连通管,第一剩余污泥泵所在管路设有第三电磁阀。同时,第二回流污泥井设有若干第二剩余污泥泵,第二剩余污泥泵接通连通管;第二剩余污泥泵所在管路设有第四电磁阀。当两个生化池的浓度差别较大时,有效进行互补调节,使两个生化池间的污泥互补,从而控制污泥浓度。

2.jpg

权利要求

1.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用于连通第一生化池(1)和第二生化池(2),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回流污泥井(3)、第二回流污泥井(4)以及同时连通两者的连通管(5),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3)、第二回流污泥井(4)分别连通第一生化池(1)和第二生化池(2);

所述连通管(5)分别于第一回流污泥井(3)、第二回流污泥井(4)内设有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

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3)设有若干第一剩余污泥泵(12),第一剩余污泥泵(12)接通连通管(5),所述第一剩余污泥泵(12)所在管路设有第三电磁阀(8);

所述第二回流污泥井(4)设有若干第二剩余污泥泵(13),第二剩余污泥泵(13)接通连通管(5);所述第二剩余污泥泵(13)所在管路设有第四电磁阀(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3)设有用于接通第一生化池(1)的第一回流管(14),所述第二回流污泥井(4)设有用于接通第二生化池(2)的第二回流管(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管(14)于第一回流污泥井(3)内设有若干第一回流污泥泵(16),所述第二回流管(15)于第二回流污泥井(4)内设有若干第二回流污泥泵(17),各第一回流污泥泵(16)、第二回流污泥泵(17)均并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污泥缓冲池(20),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3)设有连通污泥缓冲池(20)的第一缓冲管(18),第一缓冲管(18)连接各第一剩余污泥泵(12),第一缓冲管(18)设有第五电磁阀(10);

所述第二回流污泥井(4)设有连通污泥缓冲池(20)的第二缓冲管(19),第二缓冲管(19)连接各第二剩余污泥泵(13),第二缓冲管(19)设有第六电磁阀(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剩余污泥泵(12)于连通管(5)的接入点、所述第二剩余污泥泵(13)于连通管(5)的接入点均位于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剩余污泥泵(12)于连通管(5)的接入点靠近第一电磁阀(6)一侧设置,第二剩余污泥泵(13)于连通管(5)的接入点靠近第二电磁阀(7)一侧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电路和PLC系统,所述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第三电磁阀(8)、第四电磁阀(9)、第五电磁阀(10)、第六电磁阀(11)均接入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连接PLC系统。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化池(1)、第二生化池(2)均设有污泥浓度计,所述污泥浓度计与控制电路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剩余污泥、第二剩余污泥泵(13)、第一回流污泥泵(16)、第二回流污泥泵(17)均单独设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与控制电路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剩余污泥、第二剩余污泥泵(13)、第一回流污泥泵(16)、第二回流污泥泵(17)的数量为两个或以上。

说明书

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

背景技术

水是一种十分珍贵且十分紧缺的资源,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如果不予以处理随便排放会造成水源的污染,恶化环境,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健康以及人类的发展。随着人类对水资源状况的关心,越来越多的污水处理厂相继开建、竣工并投入使用,而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的回流控制又十分重要。污泥回流系统作为污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地控制回流污泥量能提高整个活性污泥系统承受负荷冲击的能力、稳定水质、充分利用生化系统的处理效率。

公开号为CN202671363U的中国专利在2013-01-16公开了一种污泥回流系统,在该系统中设有套筒阀,可以通过套筒阀调节系统的排泥量,方便及时调节生化池中的污泥浓度。但是,该技术方案中只对唯一生化池进行调节,设备利用率较低,灵活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充分开发污泥回流系统的综合利用,提供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当两个生化池的浓度差别较大时,有效进行互补调节,使两个生化池间的污泥互补,从而控制污泥浓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用于连通第一生化池和第二生化池,具体包括第一回流污泥井、第二回流污泥井以及同时连通两者的连通管,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第二回流污泥井分别连通第一生化池和第二生化池;

所述连通管分别于第一回流污泥井、第二回流污泥井内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设有若干第一剩余污泥泵,第一剩余污泥泵接通连通管,所述第一剩余污泥泵所在管路设有第三电磁阀。同时,所述第二回流污泥井设有若干第二剩余污泥泵,第二剩余污泥泵接通连通管;所述第二剩余污泥泵所在管路设有第四电磁阀。

其中,第一回流污泥井、第二回流污泥井中的污泥在第一剩余污泥泵、第二剩余污泥泵动力下,通过连通管进行转移,补充至第一生化池或第二生化池。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设有用于接通第一生化池的第一回流管,所述第二回流污泥井设有用于接通第二生化池的第二回流管。第一回流管、第二回流管用于污泥由回流污泥井进出生化池。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回流管于第一回流污泥井内设有若干第一回流污泥泵,所述第二回流管于第二回流污泥井内设有若干第二回流污泥泵,各第一回流污泥泵、第二回流污泥泵均并联设置。第一回流污泥泵、第二回流污泥泵用于将回流污泥井中污泥抽吸至生化池。

进一步地,还包括污泥缓冲池,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设有连通污泥缓冲池的第一缓冲管,第一缓冲管连接各第一剩余污泥泵,第一缓冲管设有第五电磁阀;所述第二回流污泥井设有连通污泥缓冲池的第二缓冲管,第二缓冲管连接各第二剩余污泥泵,第二缓冲管设有第六电磁阀。第一剩余污泥泵、第二剩余污泥泵也可以将回流污泥井中污泥抽吸至污泥缓冲池。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剩余污泥泵于连通管的接入点、所述第二剩余污泥泵于连通管的接入点均位于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剩余污泥泵于连通管的接入点靠近第一电磁阀一侧设置,第二剩余污泥泵于连通管的接入点靠近第二电磁阀一侧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电路和PLC系统,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第六电磁阀均接入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连接PLC系统。PLC系统根据一系列检测元件,实时控制各电磁阀相互配合,实现污泥的相互转移,进行互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生化池、第二生化池均设有污泥浓度计,所述污泥浓度计与控制电路电连接。污泥浓度计检测生化池内污泥浓度,实施将数据反馈至PLC系统,PLC系统根据参数判断,启动相应的电磁阀进行污泥转移,实现互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剩余污泥、第二剩余污泥泵、第一回流污泥泵、第二回流污泥泵均单独设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与控制电路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剩余污泥、第二剩余污泥泵、第一回流污泥泵、第二回流污泥泵的数量为两个或以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当两生化池将污泥浓度差别较大时,及时进行两生化池间污泥互补,提高污泥回流的利用率,同时更具灵活性。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